吴越的塔下雷峰塔说吴越国的秘密,都在
2024/1/28 来源:不详白癜风病发病原因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28/5657425.html
接上篇
5.雷峰如老衲?冤死
我们现在都知道,雷峰塔考古发现了地宫。黎毓馨想,难道吴越国的佛塔都有地宫?
“我也很纠结,尤其是钱镠建的功臣塔,也造了地宫。”他和魏祝挺做了大量梳理和讨论,却得出一个结论:吴越国的塔,基本上都没有地宫。
比如苏州虎丘塔、东阳中兴寺塔、龙泉金沙寺华岩塔,这些塔发掘后都没有发现地宫,而是在上面,也就是第三层发现了天宫(天宫基本上都在第三层),舍利放在天宫里(注①②)。
那雷峰塔为什么特别?
雷峰塔遗址地宫发掘现场
年之后,如果有上帝视角,遍布中国大地的塔,最高是十三层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比如,定州开元寺塔也是十三层。
而唐五代时期,流行建最高层的塔,是九层塔。但在北宋年之后,流行趋势突然改变,改为十三层,说明当时的佛塔制度可能突破了九层的限制,可以造十三层塔了。
而吴越国阿育王寺舍利信仰又传到了东京(现开封),杭州建筑师喻皓在京城造了十三层的开宝寺塔,在泗州(今盱眙淮河镇)又建造了十三层普照王寺塔。而辽代这么多传世的砖塔里,基本上都是八角十三层塔,无疑也受到了北宋的影响。
魏祝挺说,突然把九层塔改为十三层作为最高层塔,这个改变是来源于佛经的指导,还是皇帝的思考,或是其他原因,没有这段文献的记录。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现象,制度在变,国力在变,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明确的现象变化,但现象比原因更重要。
也就是说,年北宋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可以造十三层塔,还可以放地宫。很快,消息从北宋传到了吴越,杭州也造了雷峰塔和六和塔两座参天大厦,十三层,双筒结构,收分都很高。雷峰塔是按北宋的造塔制度来造的,包括地宫制度,自然也受到了北宋的影响。
实物证据当然有。
年雷峰塔遗址发掘出土《华严经跋》,碑文中明确写着,吴越国的宫监本来想在西湖边造一层十三层的塔,但因为财力不够,在七层收尾了,想要造到天上的愿望没有完成。当时,它的身份证上还写着曾用名:西关砖塔。
雷峰塔遗迹
雷峰塔遗址出土的吴越国王钱俶《华严经跋》拓本
好了,已经叫雷峰塔的它,此时要出来说两句——
古今中外,游客也好,老杭州也好,一说到我,都要打一句广告: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女。
刚才小魏老师和小马记者讲了,吴越国的宫监最初是想把我打造成一座通天巨塔,十三层。结果,国家没钱了,工程没做完,提前在七楼完工。到了南宋重修,又是一次暴击,给降到了五楼,身材大大缩水。我就这样,从九头身美女变成了五五分割水桶腰。所以这句广告,我是不认的。
年重建雷峰塔,第一个方案是吴越国七层塔;第二个方案,南宋五层;第三个方案是没有木构的砖塔五层,就是老照片里的西湖十景“雷峰夕照”。最后选的是第二个方案,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雷峰塔。魏祝挺觉得,吴越国的七层塔其实也挺好。
雷峰塔是被谁烧成五层的,还是方腊。前阵子“宋韵今辉”展览里很火的一张作品,南宋人李嵩的《西湖图》,画的就是五层雷峰塔。《西湖清趣图》里也是五层。
李嵩《西湖图》(局部)里的雷峰塔
顺便说一下,雷峰塔的两座阿育王塔,出自地宫和天宫。地宫出土一座银阿育王塔,内藏佛螺髻发舍利。另一只银阿育王塔,原藏于天宫,出土时已经被压扁,后来拉伸修复好了,内有金瓶,应是天宫中供养的舍利器。
雷峰塔地宫出土鎏金银阿育王塔
所以到吴越国后期,创造性的出现了一座双舍利的塔。为什么?
魏祝挺推测,地宫这只阿育王塔,是塔的创始供养人埋下去的地宫舍利。他打了个比方,就是A轮融资。“如果这轮钱用完的话,就需要B轮融资,这个塔造到第五层就需要更多钱。B轮的供养人说,我们也想放舍利进去,那就是B轮了。我们会发现后来宋塔有很多轮,黄岩灵石寺塔,每一层都有天宫,很可能每一轮都招商了。”
万贯造的雷峰塔,这是多大一笔钱。家财万贯才一万贯。这可能是吴越国一年的GDP。
6.六和塔也胖
雷峰塔似乎是吴越国永远的男一号,戏份最多,六和塔会不会有点不高兴。他每次想抢戏都抢不到,其实上,他是有资格的。
年,六和塔开建,比雷峰塔还早一年,更重要的是,六和塔是国家工程,是在钱俶的鼎力支持下建造,资金多为国家拨款。而雷峰塔是宫女太监出资建的,实际上,钱俶更想完成的是六和塔。
从外形来看,六和塔本来应该也是为了十三层做的原稿设计,但最后收在了九层,是在北宋收的。
《淳佑临安志辑逸》里特别写了一句:(六和塔)至元祐初(约),凡二十年塔始落成。这就是为什么北宋人很少写到六和塔的原因,直到元祐初才造好,一直属于烂尾状态。吴越国纳土归宋,这个大事情发生了,最大的功德主没有了,国家不拨款,中央经费没有了。所以需要供养人自己去支持,众筹。但是年又被方腊烧掉了。
所以呢,六和塔也还是胖了一点。梁思成后来嫌弃六和塔难看,想复原南宋的七层塔,图纸也画好了,但吴越国真正想做的可能是十三层塔。
19世纪世纪末期杭州六和塔旧影(后期上色)
好了,问题又来了。
六和塔从九层减为南宋的七层,雷峰塔七层减为南宋的五层。为什么到了南宋都要降两层啊?
魏祝挺做了一个推论。吴越塔顶部两层有刹柱,刹柱容易烧毁,崩坏顶层。
这些年,黎毓馨没事情就会去六和塔上面转一转,反复去,发现第六层以上的刹柱,是从第六层到第七层穿出去的。这也印证了小魏的推论。火一烧,相当于中心柱的刹柱就会塌掉,那后代维修就很不容易,所以干脆不要了,降两层。保俶塔也从九层减为七层。但是砖身坚固无比,火灾对砖身没影响。
在浙江,吴越国的文物考古研究有扎实的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老所长王士伦开始,到小魏这一代,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历史时期的研究目标不一定是解决问题,新资料的出现,又会带来新问题,这会不断让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做出思考。”黎毓馨说。
7.杭州城的两座木塔
说到坚固的砖身,问题又又又来了。吴越国难道没有木塔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吴越国造塔是为了什么。吴越国最重要的国宝舍利,是来自明州阿育王寺的释迦真身舍利塔,钱镠从宁波请过来,把这座小塔放在杭州的城南宝塔里,也就是今天六一幼儿园的操场上,这是一座大约米高的八角九层塔,而且是一座木塔。
现在的六一幼儿园操场,城南宝塔所在
还有一座,就是城北宝塔。
你知道杭州开元寺在哪吗?在万松岭路东口,现在的高士坊巷到尚城利星的位置。
盛唐,杭州开元寺有双木塔,方形,七层,当时是杭州最高塔,因为开元寺是杭州官寺里最大的寺。杭州官寺有龙兴寺、开元寺。开元寺在子城以北,双塔可以直接看到钱塘江——当时看到钱塘江很正常,因为钱塘江海塘就在江城路。
大历三年(),唐代著名文人李华写了一篇《杭州开元寺新塔记》,他在杭州做过官。新塔落成,他人在长安,却专门为杭州写了塔记,这篇文章收在《全唐文》中。
他写到,杭州在盛唐的时候要造这座七层木塔的木头,是从四川运过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晚唐,木塔是最高等级的舍利才能享有的,因为当时木头已经不多了。唐朝的塔,很多都是木塔,开元天宝年间,唐代最鼎盛的时候,出现了砖塔。一是木材缺少,二是新技术的出现。
所以,在吴越国,杭州只造了两座木塔,子城南北,各有一座八角九层塔,文献中记载,营造尺为尺,换算过来,是米以上。一座,就是开元寺木塔改建的城北宝塔,另一座就是城南宝塔,年建,年被火烧毁,年又重建,也就是后来的梵天寺木塔,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了一笔,又是喻皓造的。直到北宋末年的这一百五十多年间,城南城北双塔一直是杭州城的象征。
高士坊巷和尚城利星位置,城北宝塔所在
但是,木头从哪儿来?
在杭州附近找不到大木头。当然,浙江南部的深山里应当有,但没有交通。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北宋,浙江唯一设的县,叫开化,吴越国时期叫开化场,表明当地有木材和矿产。跟吴越国王最亲近的人,叫江景房,嗯,最早的商业地产概念。他在吴越国当官殿中侍御史,吴越国镇海军节度使判官,就是开化人。
只能走水路,能想到的就是四川,但在吴越国的时候办不到,因为运河到苏州再往前,就是敌对的南唐,长江根本就不通,四川的木头根本运不过来,那么吴越国后面造塔该怎么办?
只能用砖了。
8.独创的双套筒
吴越国的砖塔技术,样本是最多的,打个比方,多个塔里有个以上是砖塔。
为什么要做砖塔?
第一个,刚才说了,没木头了。第二个,唐代就有砖塔了,唐代砖塔是怎么造的?像大雁塔和小雁塔一样,砖砌成一个桶,方形的桶,做的不精细,壁面是平的,人如果走到门洞里,再往前走一步,就掉下去了,前面没有一圈“阳台”。
这种做法被吴越国的技术人员嫌弃了。他们发明了一个创新技术:双套筒。
双筒技术是钱镠发明的,在《吴越备史》里有记载。城南宝塔就是双套筒技术应用的第一个作品。所以最初,它是应用在木塔里的,更重要的是,著名的应县木塔,也是双套筒,就是传自吴越国的造塔技术。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吴越国的木塔了,那么看看应县木塔也可以。
吴越国独创的双套筒技术,外筒+内筒,结构承重好,塔无比坚固,也是为了造十三层专门发明的技术。常盘大定拍的那张雷峰塔的旧照,砖身就是吴越国的。我们在雷峰塔遗址的平剖面图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是一个砖套筒,外面要做出木楼阁。雷峰塔烧光了木结构以后,砖身上的那些榫眼都很清楚。
雷峰塔遗址的平剖面图
用专业说法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底层副阶和各层腰檐均残留补间和转角铺作的扶壁拱,在扶壁拱中留有长方形的孔洞,原为出跳的木构件。平座下不施斗拱,采用叠涩砖出跳,并用挑梁支撑楼板。
保俶塔也是这样,我们能判断出当时是怎么搭的。但这里必须吐槽一下,六和塔当时是被清代人搭坏了。清末,太平军烧毁了六和塔外檐木构,光绪时重修,外观改为十三层,但是没搭好。年,梁思成看到后就吐槽+1了,这件事,我同事章咪佳写过,此处不再说,可以跳转阅读。
这样的双套筒砖塔,今天在吴越故地范围内,只留下了4座:杭州雷峰塔、六和塔,苏州虎丘塔、北寺塔,都是吴越国的技术(如果再加上两座城南城北双套筒木塔,一共就6座)。而且很可能都是为了要建十三层,最后却烂尾了,像北寺塔也收在九层。现在去看北寺塔,也是胖胖的。
双套筒是中国造塔的最高技术,承前启后,尤其是开启了后世。是空前,也是绝后。但是,从此之后,世间的塔再也不见双套筒技术了,因为后世没有舍利信仰的需求,用魏祝挺的话来说,那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甲方要造这么高的塔了。后世的明清塔都造得很小,单筒绝对够了。
9.杭州人,得登塔
刚才讲了钱镠发明的双套筒,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其中还隐藏了一个对今天的杭州人来讲,最大的福利,也是分辨吴越塔的又一标配,此前已经提到的核心技术:楼阁式。
说白了就是,吴越国造塔,就是为了让你登的。
我问魏祝挺,现在的吴越塔对于杭州人来讲,“圣物”的初始功能已经不太有了,更多的还是游览和景观。那我们除了涨点知识之外,要怎么亲近这些吴越塔呢?
你得登上去。小魏说,这是第一位的。
现在吴越塔我们还能登的,有这么几座,一个是杭州六和塔,一个是苏州虎丘塔,还有一个是湖州飞英塔,这三座是最重要的,你只有登上去,才能感受到吴越国高超的造塔技术。
湖州飞英塔
为什么吴越王要你登塔?
要知道,中国更早的塔是不让登的。比如北魏洛阳永宁寺塔,试着登上去以后,发现能看到皇宫。皇帝就说,以后不准登了,就登了这一次。
所以中国的塔基本上是不让登的,像大雁塔也不是用来登的,玄奘是用来藏经的,他觉得藏在砖石塔里经不会被烧毁,但后来经还是丢掉了,不过不是因为烧毁。
塔,什么开始可以登了?
就是从吴越国开始。
人们修出了楼阁式的外观,干栏式的平座,相当于阳台,每一层都是安全的,这在唐代以前都不做,踏出去就掉下去了。
当然,吴越的塔又是神圣的。吴越国的老百姓很少能登塔,僧人可以登塔,国王可以登塔。
所以,让吴越国的塔“活”起来,发现、利用和展示好文物的人,是宋人。吴越国这么高级的楼阁式塔,都给宋人去登了。
唐代人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人没有登塔的概念。宋代人登塔,很多宋人登临了吴越国的塔,包括用吴越国技术建造的北方的塔。王安石老师就有感: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他登的就是杭州飞来峰的神尼塔。
宋人把塔当成景观建筑,但吴越国人是把塔当做一个神圣的宗教建筑来建造的,宋人已经把塔世俗化了,所以我们今天也和宋人一样看待塔,一定要登上去,否则吴越国辛辛苦苦白造了。
苏州虎丘塔
第二点,除了登临,也可以远观。
很多吴越国的塔,造在山上,它构成了天际线最美的景观。宋代人就已经发现了这点。
南宋人说,他们在西湖上能看到最好的塔,绝佳位置,苏堤。
站在苏堤的第二座桥,也就是现在的锁澜桥,湖山堂,在南宋时可以看到4座塔:保俶塔、雷峰塔、北高峰塔和南高峰塔。
宋人认为西湖上有了这些塔的点缀,更加漂亮了,所以他们专门会为北高峰塔、南高峰塔起一个名字“双峰插云”,就证明他们觉得看到这些塔在山上很漂亮,就是天际线的景观,这可能也是吴越国人也没想到的事情,他们更多的考虑是宗教。
比如,保俶塔为什么要建在宝石山顶?宝石山在古代也叫巨石山,钱镠又封它为“寿星宝石山”,因为对应天上的寿星。顶上有块石头叫落星石,钱镠又叫它寿星石,对应天上的点位,这座塔建在那,就叫应天塔,顺应天时嘛。
所以吴越国人造塔,没想过景观的问题,但不经意间为杭州留下了这么多经典景观。像城南城北双塔,就是为了守护王宫的,一个在王宫南,一个在王宫北,在王宫的西面,再造圣果寺三尊大佛,看护着王宫,里头都藏有钱镠的小心思。
①地宫:舍利塔塔基下方的密闭空间,通常为砖室,用来封存舍利和供养品。
②天宫:舍利塔(通常是砖塔)在地表以上塔身内的密闭空间,用来封存舍利和供养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