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活跃于明代,反对摹拟,主张标新立异

2022/12/28 来源:不详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竟陵派是活跃于明代万历后期至崇祯前期的诗文流派,代表作家是湖北竞陵人钟惺、谭元春。钟、谭两人曾合编《诗归》,在序文和评点中宣传他们的文学主张。竟陵派实际上是公安派的变种与发展。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思想,反对摹拟,主张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钟惺

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公安派浅俗、轻率的流弊不满,试图通过提倡一种“深幽孤峭”的风格来加以矫正。他们认为所谓“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钟惺《诗归序》)。实际上即是企图以幽独的感遇、刹那间的灵感、淡远的意象、高人逸士的兴会雅赏来取代公安派的俚俗浅易,但事实上却将诗歌引到了比公安派更为狭窄的道路。

竟陵派的诗歌创作大体上体现了他们的这种主张。他们的诗往往“以凄声寒魄为致”,“以噍音促节为能”(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在诗中表现他们那敏锐而又内敛的心理感受,展现那寂宽荒凉,甚至有点阴森的境界。他们喜欢写古藤、枯松、残梅、阴壑、寒泉、孤鹤、坠蝉、幽琴、铁塔等意象,以此来表现他们那种“幽情单绪”。如谭元春的《观裂帛湖》:

荇藻蕴水天,湖以潭为质。龙雨眠一湫,畏人多自匿。百怪靡不为,喁喁如鱼湿。波眼各自吹,肯同众流急?注目不暂舍,神肤凝为一。森哉发元化,吾见真宰滴。

诗中展现了一个幽深孤峭,令人凄神寒骨的境界。这里湖水寒冽,布满了荇藻,四周发出奇异的声响,好像潜藏着无数的怪物。诗人独立湖边,注目凝望,在这种凄清的气氛中似乎领悟到了宇宙的真谛。竟陵派的诗歌就是这样,用一种敏锐得近乎病态的感觉去感受并表现这种一般人很少去写的“孤情”“孤影”、“孤诣”,从而透露出他们内心浓重的孤独感。

为了在诗歌中造成这种“幽深孤峭”的效果,他们又常常故意破坏常规的句法、音节,喜用生涩拗折的字面,以至“字哑句迷”(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评谭元春语),晦涩难解。如谭元春的诗句:“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穿”(《太和庵前坐泉》),“蓬底坐僧全幅画,篙边访弟数家幽”(《移航至河同刘济甫僧开子寒碧弟远韵拟陶月泛》),“此处果星月”,“溪苗危昨栽”(《夏夜》);

钟惺的诗句:“树无黄一叶,云有白孤村”(《昼泊》),“竹半夕阳随客上,岩前积气待人消”(《虎丘访章眉生看残雪作》),刻意求新求深,却给人“刁钻古怪”的印象。还需一提的是,竟陵派的作品除了为表现“单情幽绪”而写得幽深峭刻的作品外,还有一部分以平易质朴的语言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的讥刺统治者昏庸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有的表现对边患的忧虑,有的则反映民情风俗,大都写得明朗朴实,自然流畅,而与那些抒写“幽情单绪”的作品迥异。

作为一个流派,竟陵派在明末乃至清初曾拥有相当多的追随者,其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公安派。从史的角度看,竟陵派在矫正公安派的流弊、改变诗坛风气上有一定作用,他们鼓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与意境在审美上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未可轻率否定。但竟陵派诗人对现实人生热情不高,兴趣不大,他们标举的境界又过于狭窄,这就差不多排斥了诗歌的现实性与社会作用,结果也就从另一个方向上把诗歌导入了绝境。

作者介绍:我是“探索世界文明历史”,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