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王安石两贬苏东坡,出三对难倒苏东坡
2022/12/27 来源:不详宋神宗皇帝时,四川眉州眉山有一个名儒。这个名儒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诗词大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苏轼是有名的才子,天资聪颖,在科考时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当时,苏轼拜在宰相王安石先生门下。王安石特别看重苏轼的才学,只是苏轼自恃聪明,出言轻薄,多有讥讽之言。
荆公一贬苏东坡
荆公王安石是当朝宰相,也是当世有名的学问大家。苏轼在王安石门下时正值王安石在做《字说》,一字解释作一义。讨论到苏东坡的坡字时,王安石说道,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之皮。苏轼当即接道,那滑字就是水之骨。王安石听后,很是不喜。
苏轼几次调笑,尤不自知。再一次,王安石又说道鲵是鱼儿,四马是驷,天虫是蚕,看来古人制字都是有深意的。苏轼又问道,鸠字九鸟,你知道是什么典故吗?王安石以为苏轼有什么高见,就向他请教。不想苏轼一拱手,笑着说,《毛诗》里面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那就是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这个故事在徐健《漫笑录》中也有记载,是苏轼调笑王安石的小故事。一个小小的翰林当面调笑当朝宰相,这不是找事吗。听到苏轼不正经的调笑,王安石默然不语,心中却十分厌恶他为人轻薄,直接调他去当湖州刺史了。
荆公二贬苏东坡
湖州三年任满,苏轼进京朝见。想到当时因为得罪王安石,苏轼就去了丞相府拜见王安石。
苏轼去丞相府时,正逢王安石不在家。当年苏轼也曾在丞相府待过,与管家相熟,就让他去了东书房等待。等待中,苏轼百无聊赖,看见王安石新写了《咏菊》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当即笑王安石当年下笔千言不假思索,现在却只写了半首诗,已经是江郎才尽了。再一读诗,苏轼又觉得诗有问题,菊花又不落瓣,怎么吹落满地金。这一下,苏轼又忘了当年自取其咎被贬的事了,拿笔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自以为聪明,妄言取笑王安石又再次被贬。其实写完之后,苏轼也后悔了,只是诗已写上,不能抹除,苏轼将诗稿折叠好就离去了。王安石回来后,正好看到苏轼的续写,十分不高兴,心说苏轼被贬一次却依然不改轻薄的性子,不知道自己学疏才浅,竟敢来讥讪自己。王安石本来想第二天上早朝就把苏轼削职为民,只是又一想苏轼没见过黄州菊花落瓣,就给了他个机会。这一次,王安石又安排苏轼去了黄州当团练副使。
苏轼以为王安石因改诗公报私仇,却也不得不谢恩而去。去黄州前,王安石请苏轼吃了一顿饭,席间王安石劝说苏轼应博览群书,多学知识。苏轼虽然满口答应,心中却不服,自觉目穷万卷,才压千人,哪里还用读书,又读什么书。其后,王安石又说自己有一个病症,需要阳羡茶才能医治,但必须用瞿塘中峡水煮茶才可以,请苏轼回来时顺便给自己带一坛,苏轼自是应承下来。
王荆公学问压东坡
苏轼在全国颇有名气,去了黄州和当地文人才子饮酒赋诗,游赏风景,也是颇多快乐。
重阳节后,连起大风。苏轼想起别人送给自己的黄菊,就和友人去后园观赏。这一去惊的苏轼目瞪口呆,只见后园菊花落瓣满地铺金。原来王安石早就来过黄州,知道这里的菊花落瓣。至此,苏轼明白了王安石学问之渊博,也明白了他并不是公报私仇,而是为了让他来看菊花,让他明白不可轻易说人笑人。
冬至时节,黄州进京贺表。苏轼领了这个差事,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进京,去向王安石赔个罪,留在京城。又想起王安石要取瞿塘中峡水,正好顺便帮忙取水。
瞿塘三峡为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在船上苏轼因困乏竟然过了中峡,直到下峡,逆水而回又不好行走。到了下峡,苏轼询问当地老者,哪一峡的水好。老者回道,三峡是相连的,上峡流到中峡,中峡流到下峡,都是一样的水,不分好坏。苏轼暗想,既然都一样,又何必非要中峡的水,就让人在下峡取了一坛水。
进京后,苏轼带着水前去拜会丞相府。王安石让人领苏轼去了东书房,想起一年之前改诗,苏轼面上发红。见到王安石后,苏轼先拜罪才疏识浅,又奉上自己取的中峡之水。
水坛拿进后,王安石亲自取水烹茶。水开之后,放入阳羡茶,半天才有茶色。王安石询问这水是从哪里取的?苏轼回道,巫峡。王安石又问,那就是中峡了?苏轼回道,正是。不料王安石却大笑道,你又来和老夫开玩笑了,这分明是下峡的水,为什么说是中峡的。这下让苏轼大惊,问道三峡的水都是一样,您是怎么分辨的。王安石先引用《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医院的名医就是据此取得中峡水,以三峡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而苏轼取得水烹茶半天才见茶色,据此判断是下峡的水。苏轼为此叹服不已。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
三峡取水让苏轼惭愧不已,急忙请罪。王安石也不怪罪于苏轼,和他说考校一下他。
王安石不以官职不以学问压人,反而要苏轼先考一下自己。苏轼自是不敢冒次,王安石就让他从书房二十四橱的藏书中随意拿一本,他说上句自己就接下句。苏轼不信王安石把全部书籍记在了心里,又耍了个心眼,拿了一本积压灰尘最多的书,从中间揭开,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立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这让苏轼措手不及,王安石又接过书问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苏轼只是随意看了一句,并没细看,沉吟一会,不知结果,就说了个不知。王安石不仅记得上下句,还给他解释了一番,让苏轼大为拜服。
苏轼考校过王安石,接下来就是王安石出题了。王安石照样不以博览群书的知识压人,选了苏轼最擅长的作对。
当年正好闰八月,正月是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王安石以此为题作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善于作对,却没想到王安石作了这么蹊跷的一个对子。一时间想不出来,羞得面红耳赤。
王安石又问苏轼,从湖州去黄州的时候,经过苏州、润州没有?苏轼回道,这是最方便的道路,自然要经过。王安石又问道,苏州金阊门外到虎丘一带的路叫作山塘,大约有七里之遥,半路名叫半塘。润州在古代名叫铁瓮城,濒临大江处有金山、银山、玉山,叫作三山。这两个地方都有佛殿僧房,你都曾游览过吗?苏轼答道,都曾游览过。因此,王安石又以苏州、润州各出了一个对子。
苏州对: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润州对: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三幅对子,苏轼想了半天,竟然一个也想不出来。最后,苏轼只能谢罪告辞。王安石虽然知道苏轼为人有缺陷,却终究爱惜他的才华,没有过于刁难他。第二天早朝时,王安石上奏宋神宗,恢复了苏轼翰林学士的职位,让他留在了京中。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这是《喻世明言》中的一个故事,纵使苏东坡才气过人,依然三次被王荆公所诘难,更何况不如苏东坡的人呢?为人还是要谦虚,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