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六十年的杨天石文集南社史三种是

2023/2/7 来源:不详

我收到杨天石先生大作《南社史三种》,按“惯例”打开扉页瞧瞧:“文章千古有知音。跃华先生正。杨天石。”

南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化社团,成立于年11月13日,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它反对清朝贵族的腐朽统治,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倡导民族气节和精神,为辛亥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活动中心在上海,第一次雅集于苏州虎丘,陈去病、柳亚子、朱锡梁、庞树柏、陈陶遗、黄宾虹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为同盟会会员。年12月南社停止活动。之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以及南社纪念会等组织或团体成立,活跃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舞台30多年。

《杨天石文集:南社史三种》东方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三种”即《南社》《新编南社论丛》《南社史长编》。这是皇皇两大册、页、万字的鸿篇巨制,箧中藏有柳亚子、黄侃、黄节、戴季陶、潘飞声、杨天骥、汪东、王蕴章、谢无量、吕碧城等南社成员遗墨。

杨先生曾称:“我一辈子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研究蒋介石日记,另一件是研究南社。南社,我研究了六十年。”一辈子!两件事!反复咀嚼,金针度人:人生能有几甲子?名山事业费精神!

这位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无锡才子,在教授靠边站、学生唱主角的特殊年代,参与了由学生担纲的《中国文学史》编写工作,具体负责中晚唐诗人部分撰写。任务完成后,领导告诉他,老革命、老作家阿英提出,近代文学部分不能没有南社,于是他被临时拉去帮忙赶写这一章节。他回忆道:拜访阿英时,这位近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慷慨搬出珍藏了三四十年的全套《南社丛刊》,交其带回研究。杨先生“拎着沉甸甸的一包书往回赶,心中充满着浓浓的暖意,完全没有注意到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毕业前一年,他集中精力编注《近代诗选》,南社诗人更是绕不过去的山峰。

南社全盛时期社员人,既有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张继、李根源、陈布雷、杨杏佛、叶楚伧、徐自华、陈望道、廖仲恺、何香凝、鲁迅、沈雁冰、马叙伦、邵力子、沈钧儒、蔡元培、马君武、吴虞、苏曼殊、李叔同、经亨颐、林白水、曹聚仁、包天笑、周瘦鹃、吴梅、刘三、黄人等各界精英,又有为革命献身的周实、阮式、宁调元、孙元、范光启、陈以义、陈子范、仇亮、姚勇忱、杨德邻、程家柽、邵飘萍、朱少屏等22位烈士,还有“贿选祸国,辱及南社”的高旭、景耀月、景定成、马小进、叶夏声、陈家鼎、狄楼海、赵世钰等19名“猪仔议员”,亦有后来叛国投敌、认贼作父的汉奸汪精卫等少数社员。

这个社团的核心人物柳亚子,集革命性、斗争性与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等复杂人格于一身。他讴歌“革命二字,实世界上最爽快、最雄壮、最激烈、最名誉之一名词也”,前期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旗,站在抵制“南北议和”、袁世凯称帝前沿,后来则宣言“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事安排大体已定之际,柳亚子似乎有些“落魄”,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毛泽东答诗怀旧,劝他别学严光(字子陵)隐居钓台,而要留居北京,共襄大业。《和柳亚子先生》诗云:“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南社像一条大河,冲刷着晚清王朝和北洋时期的污泥浊水;像一部史书,铭刻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艰辛历程;像一面镜子,照射出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正是基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杨先生毕业被分配到南苑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在没有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下,仍兴趣盎然,欲罢不能,与南社朝斯夕斯、念兹在兹。那时这方面的资料十分奇缺,南社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的诗文集或未出版,或编得不理想,也不大好找,其他社员的资料就更是大海捞针了。其后,历经全国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和“反右派”斗争,诸多禁忌束缚着学人的思想,譬如,后来反共的社员不能碰,随国民党迁往台湾的社员不能碰,南社研究颇似“螺蛳壳里做道场”。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杨先生颇具“铁人”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他“不戚戚于”走“白专道路”带来的“后果”,逮着机会就往20多公里外的国家图书馆跑,坚持研究南社,乐此不疲。他先后拜访过邵力子、郑之蕃、田名瑜等南社老人,以及陈去病爱女陈绵祥,柳亚子哲嗣柳无忌和爱女柳无非、柳无垢等,搜尽奇峰打草稿,集腋成裘写华章。

杨先生于年完成《南社》初稿。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主动约见作者,热情鼓励鞭策,体现出老一辈出版家对晚生后学的关心和厚爱。《南社》一稿于年付排,出版在即,受当时批判“资产阶级”大气候影响,“出版社将三校样退还著者,要求重新审视,加强批判”,被杨先生拒绝。这一“搁浅”就是十六春秋。改革开放初期,该书经修订重排列入《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出版时,杨先生已由28岁的青年倏忽成了44岁的中年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年,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晶尧、王学庄,慕名邀请边教书边研究南社的杨先生共襄南社研究盛举,杨先生欣然同意,不意由此成为近代史研究所的正式成员,拓展了他不惑之年后的治学道路。这个国字号研究所的“断简残编”富甲天下,杨先生有机会读到许多过去读不到的稀有资料,特别是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各类报刊。他一页一页翻读、一段一段选录。个别珍贵资料,如周实烈士的《淮南社启》,国内遍寻不见,杨先生还是利用到美国出差的机会,从旧金山出版的中文报纸上发现的。吉光片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滴水穿石,功不唐捐。杨先生六十年朝一个学术方向冲锋,开辟了南社研究的新天地。无论是《南社史三种》,还是附录《南社入社书总录》《神交社及南社各分支机构社员名录》《南社成员地域分布表》《南社出版物及其主要成员著作》《年以来出版的研究南社及其主要成员著作》,抑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清史人物传》撰写的条目或传记,这些都是凝聚着杨先生心血和汗水的学术成果,成为南社爱好者了解南社、研究南社的案头卷。

我曾问过来新夏、朱正先生同一话题:“如果我只收藏您一本签名题跋书,您推荐哪本?”如果我请教杨先生同样话题,他可能会回答“我一辈子做了两件事”。至于是南社研究,还是他研究蒋介石的四辑6本著作,恐怕杨先生就不易回答了。

(原标题杨天石:“南社,我研究了六十年”)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萧跃华

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