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录中国人岁时节日里的讲究

2023/3/2 来源:不详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清嘉录》是一部系统记述江南地区岁时风俗的经典著作,作者顾禄(字铁卿),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人,25岁写就此书,书名取自陆士衡《吴趋行》“土风清且嘉”诗句。《清嘉录》分条笔记,囊括了正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时令习俗、饮食娱乐、文化掌故,堪称中国民间岁时节日的百科书。《清嘉录》成书不久后,随商船传至日本,书中描述的生活及风物大受欢迎,当时日本京都、大阪、江户三大城市都专设负责发行此书的书肆。民国时期《清嘉录》重新传回中国,受周作人等文人的反复推崇,遂成经典著作。近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清嘉录:中国人的节日之书》,全新译注,并配以连环画画家王弘力先生的风俗百图。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一,农历的下半年正式开始了,那些传统节日纷至沓来,七夕、中秋……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摘录书中后半部的部分内容,看看下半年的岁时节日里,中国人有哪些讲究?

清嘉录七月七夕乞巧

七月巧果

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蔡云《吴歈》云:“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案:王鏊《姑苏志》云:“七夕,市上卖巧果。”又九县《志》皆云:“七夕,以面和糖,油煎令脆食之,名曰‘巧果’。盖以吃巧果叶乞巧也。”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乞巧望双星。果切云盘堆玉缕,针抛金井汲银瓶。新月挂疏棂。”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云:“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又陆启浤《北京岁华记》云:“七夕,市上卖巧果。”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云:“乞巧谁从贷聘钱,瓜花谷板献初筵。阿侬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吴中旧俗,七夕陈瓜果,焚香中庭,僧尼各聚男女烧香者为会。见《吴县志》。又范《志》:“七夕,亦有乞巧会,令儿女辈悉与,谓之‘女儿节’。”又王《志》:“七夕,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男女罗拜月下,饤果皆曰‘巧’。又以线刺针孔辨目力。明日视盘中蜘蛛含丝者,谓之‘得巧’。余皆举露饮之。”今俗皆废。《字汇》:“氽,土恳切,音吞,上声。水推物也。”《字林撮要》:“氽,在水上为氽。”吴语谓以水推物曰氽。

七夕节之前,市面上就有了卖巧果的。有种食物是用糖水和面,盘绕成类似苎麻绳的形状,放在油锅里炸得酥脆,民间管这种食物叫“苎结”。到了七夕这一天,人们会在庭院或者露台上摆出花果,燃上香烛,拜祭牛郎星和织女星,以此求得自己和家人心灵手巧。蔡云在《吴歈》中写道:“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清嘉录八月中秋走月亮

八月走月亮

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蔡云《吴歈》云:“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案:《昆新合志》:“中秋夕,游人踏月马鞍山前。”《吴江志》:“是夕,群集白漾欢饮,竹肉并奏,往往彻晓而罢。”震泽旧《志》:“中秋夜,携榼胜地,联袂踏歌。”《昭文志》:“八月望,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又卢《志》及长、元《志》皆云:“中秋,倾城士女出游虎丘,笙歌彻夜。”《吴县志》又云:“作腹会,各据胜地,延名优清客,打十番,争胜负,十二、三日始,十五止。”邵长蘅《冶游》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又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海涌玩中秋。歌板千群来石上,酒旗一片出楼头。夜半最清幽。”今虎丘踏月听歌之俗,固不逮昔年,而画舫妖姬,征歌赌酒,前后半月,殆无虚夕。并录蔡云《吴歈》于此,词云:“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十千那彀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

中秋之夜,妇女们盛装出游,邻里女性来回走动。有的顺便到尼姑庵走走拜拜。天快亮了,鸡打鸣了,她们还在月下漫步。这种活动叫作“走月亮”。蔡云在《吴歈》中写道:“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九月养叫哥哥

秋深,笼养蝈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筥,集于吴城矣。郭麐《咏蝈蝈琐窗寒》词云:“络纬蹄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胡卢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

案:《瓶花斋集》云:“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者,京师人呼为‘蝈蝈儿’,南人谓之‘叫哥哥’,喜捕养之。食丝瓜花及瓜练。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韩宝筌《咏叫哥哥》诗云:“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深秋的时候,在笼子里养蝈蝈,民间称“叫哥哥”,听它的叫声为乐。如果把蝈蝈放在怀里,用丹砂喂养,那么过一个冬天蝈蝈也不会死。有的蝈笼做得很讲究,用剖开的干葫芦来做,笼子上镶嵌金玉,精雕细琢。蝈蝈是从北方捉来的,秋风刚起,就已经有成百上千运到吴城的街市上。郭麐在《咏蝈蝈琐窗寒》一词中写道:“络纬蹄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胡卢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

清嘉录十二月腊八粥

十二月腊八粥

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时开元、瑞光两寺,官设粥厂,救济贫民。)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跂望蒸民粒。”

案:《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魏台访议》:“汉以戌腊,魏以丑腊。”是腊非定以初八日也。又《西域诸国志》云:“天竺国,以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为腊月,故八日为腊八。吴自牧《梦粱录》云:“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僧寺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斗饮,谓之‘腊八粥’。”一名“佛粥”,陆放翁诗:“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周密《武林旧事》云:“寺院及人家,皆有腊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为之。”又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诗云:“双弓学得僧厨法,瓦钵分盛和蔗饴。莫笑今年榛栗少,记曾画粥断来。”而九县《志》亦皆云:“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粥,名曰腊八粥。”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居民把各种菜果和米一起放入锅中,这样熬制的粥叫作“腊八粥”。和尚、尼姑这一天赠的粥饭,叫作“佛粥”。李福在《腊八粥》一诗中说:“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跂望蒸民粒。”

清嘉录十二月压岁盘

十二月压岁盘(压岁钱、压岁果子)

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银子,以朱提山盛产白银而得名)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

案:陈迦陵《岁寒词》小序云:“且充压岁之钱。”又王茨檐诗:“不惜金钱分压岁。”又张轶青《压岁钱》诗有“用镇将除夜”及“回环朱缕结”之句。又郭(亻频)伽《淮阴岁除咏压岁钱》诗云:“红索青铜贯。”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可见此风非吴独有。蔡铁翁诗:“铮铮排户投琼响,半掷床头压岁钱。”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又有《咏吉利》诗云:“闽荔干红邓橘黄,深宵酒醒试偷尝。听郎枕畔朦胧语,新岁还君大吉祥。”其小序云:“杭人除夜以朱橘、荔枝置枕旁,岁朝取食之,呼曰‘吉利’,音相近也。”又汪乾若咏橘荔诸诗自序云:“吴兴风俗,除夕置果枕畔,为新年休征。”其《咏橘》云:“只恐剖开惊象戏,夜深无处着棋枰。”

过年大人小孩相互赠送的糕点、水果、钱物,叫作“压岁盘”。长辈把红绳串起的百枚铜钱送给小孩子,叫作“压岁钱”。在枕边放橘子、荔枝等水果,叫作“压岁果子”,初一醒来吃了,讨个吉祥的名头,寓意新年吉利。

十二月守岁

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席振起《守岁》诗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案: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宋袁文《瓮牖闲评》谓:“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且古人无不守岁者,如少陵《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戎家。’苏东坡诗:‘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皆是也。”又周密《武林旧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又吴自牧《梦粱录》:“除夕,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夕不眠,谓之‘守岁’。”江、震《志》:“除夕,小儿女终夜不就寝,曰‘守岁’,能延年。”《昆新合志》:“除夕,家人围炉欢坐至子夜,曰‘守岁’。”长、元《志》:“除夕,饮守岁酒。”范《志》并云:“郡俗,有守岁盘。”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着火炉坐在一起,小孩游戏玩闹,整晚不睡觉,叫作“守岁”。席振起在《守岁》一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清嘉录:中国人的节日之书》,顾禄/著王密林、韩育生/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胡杨文化年7月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