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罗茜寄往1692年的长洲葑溪竹墩村写
2023/2/13 来源:不详怎样控制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48906.html
你好,沈德潜。今年你二十岁,我也是。在你漫长的人生里,我之所以选择给你的二十岁投递一封信件,大概有两个原因。
作者设计的大作业封面、封底效果图
其一,你我同岁,我希望能与你平等地对话,站在我对面的不是礼部尚书沈德潜,而是籍籍无名的长洲沈德潜,因而我更能无拘地与你倾吐更多;
其二,在这一年,你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落第,这是一次你无法把握的前奏,它的余震,缠绕着你三分之二的生命。
你八十一岁时,在紫阳书院为吴楷的《丹橘林诗》作序,题下了这样的话:“一山抱璞而居,虽不急急于用世,而庙堂需材,终必求之。”怀玉俟时,积蓄坚定的力量便能久道化成,耄耋之年的你,用四十余年的岁月践行着朴素的信念,这也是你折桂后所回味出的一些箴言吧。
在读你的自编年谱和诗文时,我最庞大的不安和最深刻的共情,就是你身上的割裂感,或许二十岁的你并未十分察觉。
假如给沈德潜制作一份简历,大概是这个画风
首先是读书入仕,你偏爱古文和唐宋诗歌,最初几年不甚留心时艺的钻研,你的父亲和星羽先生都曾因此忧虑,却又有一股强劲的力量让你将倾心的天平转向应试,专心考学直至高擢进士;
其次是为官伴君,你感念乾隆的知遇之恩,谨慎而谦卑地作为馆阁诗人侍奉左右,但你的选诗实践又似多有忤逆背离之处……人之所以为人,人性之所以散发着魅力,就在于复杂。
关于你的复杂,也成了后世最大的论争之一,你到底是因为敦厚单纯又圣眷优渥,而飘然忽略了那些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敲打与警示,还是心怀一份疏离,有意地摒弃越界的干预,坚守着属于文学与诗歌的最后底线呢?
这些话,可能二十岁的你听着云里雾里,但时间会将许多事情慢慢铺开展平,你也会自己写下答案。
沈德潜故居,位于今姑苏区阔家头巷
你的父亲沈钟彦给你取字“确士”,后来,你自号“归愚”,取自韩愈“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虽然在你的文字里,并未介绍深意在哪,但我还是想以后知后觉的方式进行解读,望不冒犯。
“确”,礊石也,如坚硬骨鲠之人格,令人想见属于吴地士子的铮铮之气,而“愚”则大有中庸敦厚、圆润温醇之意,一个“归”字,则暗喻着动态的转变,也使得你能在关于民族、地域、朝野的激流间自保,乃至青云平步。但是,我能看到你“归愚”后,自我保留的些许棱角。
年轻的你自然也不会想到,公元年至年的区区二十年间,便有余篇著作与论文围绕着你、你的诗歌、你的诗论展开了细致的讨论,其中不乏兼备学理与温情之作。
说来你别生气,三百年后的某些学者批评你的话语很尖锐。有的时候,我都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们会脱离你的处境,谈论你的文学,用这么现代性的阶级思想和心理分析去刻画你。但我转念一想,若真有人当面直刺,恐怕你会沉思片刻,然后笑着说:“然也,然也。”
大作业封面设计思路,希望每个细节都与沈德潜有关
在整理与述评这些论著时,我仿佛与你结成了共同体,看到有的论著囫囵、含混地用宏大虚空的概念、贴万金油式的标签在你身上,我便嗤之以鼻,看到有的论著以客观详实的笔触试图重新评估你的价值,通过丰富的资料和细腻的思考解读关于你的种种历史与心态细节,我便由衷地感动与快乐。
你托好友刻印时文,到手发现错漏百出,又四处奔走重新付梓,一定吃了很多辛苦。我想告诉你,今天,你的诗文全集正安厝在包括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许多个读书宝地,被悉心地整理与保护,被我这样的人翻阅、抄录与研读。
打卡南京大学古籍部
我原本可能不会了解你,至多知道你是一位生长于苏州的清朝诗人。毕竟历史这么漫长,吴地又如此人杰地灵,擦肩而过才是常态。但我有幸修读了这学期苗师的课程,真正地认识了你,去到你的出生地、你的故居、你工作的地方、你退休后居住过的地方、甚至想走一走你的江浙足迹,重新辨认那些你描绘过的风景与气息。
我研究你的同时,也想象着你在这个平行时空的生活,我给你评了一个“明清文人之最”大奖,给你在我的大学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我遵循着我对你的理解设计了作业的封面,因而也有了更深的联结。
我们有两层很特殊的缘分,这也是我选择你作为我传主的原因。第一,我们是同住一社区的邻居;第二,我们是“遥遥相望”的师生。你住在“葑门外竹墩村”,我住在你家东北角的荷花荡附近,古来就有许多的墨客在此留下诗篇,今天我们仅隔着一条街,最远不过五百米,应当属于同一个社区。
打卡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
若身处同一时空,恐怕我要经常看见你兴致勃勃地背包出门。我专门留意了你的足迹,遍布江浙一带,西湖胜景、虎丘塔影、金陵王气、徽皖烟峰,金焦北固,甚至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还能寄情山水,这会令多少古往今来的人无比艳羡。
“荣休”之后,你又回到你的故土长洲,于乾隆十六年(年)在紫阳书院担任掌教,而我在年后拿到了新学的入学通知书。左庙右府的格局,范文正公兴学时确立,到你、到我,近千年未曾改变。你曾经执教的地方变成了校史馆,这座蕴含着千年风华的建筑,让无数观览完毕的学子心生向往,而你也成为了构筑起宏伟历史的片段之一。
涂鸦沈德潜的苏州足迹
我要告诉你,我十八岁的时候,在这座园子里读书。有一天雨后,天色如洗,太阳刺破云层,穿过香樟,照在了尊经阁的檐角上——三百年前,你曾经在这片土地吟诵过篇章,培植过桃李。我抬头望向阳光照进来的地方,惊异地发现那些阁上木头和瓦片的缝隙里,冒出了碧绿的新芽。
那时临近高考——一种大概类似于你们省试的选拔性考试,不管是我的内心,还是周围的气氛,都散发着湿热的末世感,但那天看见旧瓦上的新生命,顿时觉得心里澄澈与开阔。
紫阳书院,今江苏省苏州中学
你在《游虞山记》中写道:“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我将这句真相放在集子《归愚汲古》的封底,以自宽、自警。我继而觉得,天地如此辽阔,生活如此珍贵,所有的进退行藏,都不必过分挂心。这几个月来和你的相遇,看见你生命的始末,更让我笃信于此。
今天说了太多。最后还是想感谢你,因为你和你九十七年的生命,连带那些传世的作品与鲜活的瞬间,让我能够完成这份充满价值感的大作业,也让我真切地走进了一位古人的世界,看看属于另一个时空的悲喜与得失。
有一位学者在论文末尾,写了一段很感性的话,我深为动容,并将其转述给你:“沈德潜并不是帝王的奴仆、落后观念的守墓人,相反,他是一个追求君子人格的儒者,更是一个终身献身于诗歌的诗人,一个能集成、有包容的诗学家。同样,也只有看到他晚年与清高宗诗学的离合关系,才能在一声无奈叹息之后,继续保持对他的敬意。”
苏州府学,图中尊经阁即为沈德潜讲学之地
祝福你一切都好。
梁罗茜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