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做一个简单的人

2023/1/10 来源:不详

做一个简单的人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

石涛将个人感悟记录下来,与其画论一齐收录进了《远尘章》中。远尘,即远离烦事侵扰,此句的大意是,人为外物所蒙蔽、被外物所驱使,则会心神劳损。

《山水册》之一清代石涛

远尘,易懂而难至。

那年,石涛放弃入仕幻想,不再附庸于官场权贵,黯然离京,直奔扬州。他觉得自己像个乞丐,南返途中留下了一首凄凉的七言诗: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年过五十,豁然觉醒,他决心做一个简单的人,于是深居简出,蓄起头发,由佛转道,自取别号“大涤子”,开始筹建大涤草堂。

涤,为洗净,也是涤除、清除。东汉张衡曾于《东京赋》中写道:进明德而崇业,涤饕餮之贪欲。已看过繁华的石涛,以涤为号,静坐桥上观水,桌前展卷行笔,安静了许多。

《山水册》之一清代石涛

他偶尔也会走进山中,信步闲游,读林泉之美。

只是,此时的石涛,已不是那个只知一味攀登的闯荡者。他见识过高山,俯观过溪流,如今,他更明白高山并非只有山巅,也不是只可征服,他学会了仰观,察觉到了山脚处的仰望之美。

正如《山水册》中的老者,独自站立在险峰之下的石桥上,感山川飞瀑之壮阔,味自然天际之辽远,那一刻,自然与自我相伴存在,和谐而静谧。

仰观高山

石涛在《远尘章》里接着写: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

随境处世,不重得失,顺遂于自然,所以心神不会疲劳,心宁意定,如此,绘画也便进入了佳境。石涛把画理画法提升到宇宙观的高度,以自身经历穷其原委变化,进而生发于笔端,这样的心境与画境,不知不觉或已在山巅。

《山水册》之一清代石涛

远尘,亦可在俗世中寻得。

与退居草堂专注于绘事的石涛不同,沈周虽隐于相城有竹居中,却始终未曾远离尘世。他与吴门的文人画家频繁交往,时常雅聚,但更为重要的是,熙攘中的沈周,依然保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纸绢上留下了一个个远尘的简单居所。

就像《邃(suì)庵图》中的景致,是他为杨太常(号邃庵)所做,实际也是沈周自己的内心映射,那里,或许才是他真正向往的有竹居。

邃庵图明代沈周

画题中的邃,意为幽深。战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wù)。东晋文学家干宝也曾在《搜神记》提及此字:屋宇邃密,非龙所处。

由此可知,邃庵,即是幽深谧静的居所。不过,沈周没有将笔墨重点放在居室上,而是着意勾画了一位观水的文人——他坐于石板桥上,背对观者,并无交流意愿,此处,非友聚之所,需几经曲折才可到达,窈然而深远。

静坐文人

显然,沈周的“远尘”,藏于画中,不在日常。日常的游赏与观察,仅是他获取图景的一种方式。

一首画中诗里,他写道:可爱云岩日日游。云岩,是位于有竹居不远的虎丘,每至此地,他大多会有所记录,或是云岩禅寺,或是憨憨泉,又或是代表着古代“社交安全距离”的千人石:

虎丘之千人石明代沈周

晚年的沈周,不能远行,但仍向往外边的花草树木。于是,他提笔作《卧游图册》。

卧游,由南朝宗炳提出,经过千年演变,逐渐成为了文人观画的代名词。沈周的卧游算不上深沉,他只是太过在意生活中的平淡,那简单的一棵枯树、一颗石榴,对他来说都是美好的。

卧游图册明代沈周(可左右滑动)《淮南子》与《尔雅》都认为,天地之间有天生自在的美。或许,简单的人,本就懂得欣赏这份自在的远尘美好。

不过,石涛与沈周的远尘,大有不同,他们一为隐,一为出,一为淋漓,一为细腻,无论如何,两者落墨之时,心境最终都归于一处——简单。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