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宋之旅丨虎丘二山门的历史与形制

2024/12/4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m/

原作者:巨凯夫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约3.5公里处,经山塘街与古城相连,今天沿山塘河至虎丘山山门码头,进入虎丘景区南门,北上过环山溪所见的第一座门屋建筑就是虎丘二山门。一般认为虎丘二山门始建于元至元四年(),二山门与位于山顶的云岩寺塔遥相呼应(图1),有人形象地将二山门比作虎头、云岩寺塔比作虎尾,更有人将其附会为虎丘得名的原因,而实际上,虎丘之名的出现要远早于二山门建造的时期。

图1.民国年间日本学者拍摄的虎丘照片

虎丘约于汉晋时期开始出现于文献记载,《绝越书》载虎丘原为吴王阖闾之墓,“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当时吴地盛行以水绕坟的墓葬形式,今天虎丘环山溪的形态或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东晋时期名士王珣、王珉在虎丘山下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即历史上著名的虎丘东西寺,虎丘山在此时具有了宗教属性。唐大中年间(-)宣宗重建虎丘山寺,将东西寺合一,移至山上,虎丘“深山藏古寺”的格局大致在唐代确立,虎丘的佛事兴盛与唐代大运河的繁荣互为促进,并带动了山塘河的开发,如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就曾为山塘堤的修缮做出贡献。宋元时期禅宗兴盛,北宋至道元年虎丘寺改为云岩禅寺,南宋时期,虎丘云岩禅寺与苏州万寿山报恩光孝寺(今北寺)一道位入“五山十刹”之列,可见其规模与名望,二山门也在禅宗盛期应运而生。

唐代佛寺正门多称为“三门”,应与佛教教义中的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相对应,在院落组群中,并不专指三座门屋依次排列的情形,只有一座门屋者亦称“三门”。南宋以后禅宗寺院多选址于远离市井的山林,并多以山号为名,于是“山门”的称谓逐渐替代了“三门”。如寺有三座山门,则依次为“外山门、中门和正山门”,或俗称“头山门、二山门和正门”。(明)《吴都文萃续集》记载虎丘山寺的建筑:“……三门……则仍其旧,……山之前为重门,则改建,使一新……”,由此可以推测,至迟在元代已有三座山门纵列的格局,而虎丘二山门即为中间一座门。

按照禅宗伽蓝规制,三座山门中,邻近寺院主体的正门最为雄伟,以重楼高阁为特色,上层置罗汉群像,下层置金刚力士,宋元之际的虎丘正门在今五十三参之上的大雄宝殿位置,已非宋元旧物;而头山门与二山门则界定了入寺的前导空间,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为营造欲扬先抑、古寺深山的意境,前导山门通常使用较为简单的形制,并在其后设较长的入山参道来衬托正门的宏丽。就此,我们可以理解虎丘二山门的规模和基本形制特点。

图2.《营造法式》殿阁地盘分槽图—分心斗底槽

虎丘二山门为单檐歇山厅堂造建筑,平面面阔三开间约13m,进深二间四架椽约7m,当心间内柱将空间划分为进深相等的前后两部,是《营造法式》所载分心斗底槽的样式(图2);屋顶为歇山形式,由一条正脊,四条垂直于正脊的垂脊,四条转角戗脊组成,所以此种屋顶的建筑在宋代又称作“九脊殿”,又因为歇山的形式是从双坡顶建筑在两个山面加边厦庇檐演化而来,所以又有“厦两头造”的叫法。古代建筑的等级通常反映在建筑的规模(开间、进深)和屋顶形制等方面,二山门的歇山屋顶在等级上逊于庑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的规模也并不罕见,正符合其作为前导山门的特点,然而这座看似平凡的山门却有不凡的价值。首先,与二山门同时建造的宋元建筑多已不存,唯有二山门与云岩寺塔作为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留存至今;其次,二山门的建筑形制保持了典型的宋元时代特征,使今人可以窥见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曾达到的高度,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中以“存古法”来评价虎丘二山门,并以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等唐、辽古木构作印证。

图3.栱头卷杀样式(引自《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实物年代与形制年代分析》)

事实上,二山门在建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曾经历过多次的修缮,每次修缮都会因新构件替换旧构件而导致建筑相对于初建时的“纯度”降低。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对二山门进行了精确测绘,学者周淼、李敏依据构件细部做法(如斗栱的栱眼、卷杀做法,梁栿的卷杀、斜项、挖底、拼料)的时代特征对二山门的纯度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图3),发现了多处前人修缮所留下的痕迹。那么,为何在纯度不断降低的同时,二山门依然能够保持着古老的形制特征?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榫卯构造做法与整体性木构架结构,后世的修缮——如果不是工程浩大的落架大修或重建——都需要与原有的榫卯、框架结构有所呼应。也就是说,后世修缮所更替的木构件虽然有可能在细部做法上体现晚近的特征,但却不太可能对建筑整体的结构和形象产生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虎丘二山门至今仍存古代遗风的原因。

图4.虎丘二山门转角处挑斡及平闇做法

那么二山门体现了哪些古制?以江南现存的元代建筑作参照,可以看到,二山门补间铺作的挑斡(即在补间铺作后部探出斜向构件承托下平槫的做法)是典型的元代江南建筑特征——以坡屋顶为主要特色的中国建筑,其早期屋架结构天然地具有若干斜向构件,斜向构件逐渐演变,最终被水平和垂直向构件所替代,二山门的挑斡正是早期做法。挑斡在转角部分的处理则更为精妙,正面次间和山面的补间斗栱后尾探出挑斡,与转角铺作的挑斡共同承托转角令栱及其上天花、角梁(图4),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是营造这组斗栱的工匠,则会意识到它的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还需要懂得数学的头脑和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图5.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拍摄的甪直保圣寺阑额(引自《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

图6.民国年间二山门乳栿下尚无顺栿串(引自《苏州古建筑调查记》)

此外,虎丘二山门的某些做法还体现出更早的时代特征。二山门外檐当心间月梁型阑额(刘敦桢先生《苏州古建筑调查记》图版的阑额为月梁造,后在年修缮中被改为直梁型阑额),是江南地区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典型样式,在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建)和已毁的甪直保圣寺大殿(北宋熙宁六年建)上均使用月梁型阑额(图5),而在南宋之后已近消失;二山门不施顺栿串的做法(图6,今顺栿串为年修缮时所加)也是江南地区北宋时期的常见做法,后为了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才在柱间施顺栿串增强结构的拉结力;二山门在次间哼哈二将的头顶布置了平闇(图4小木格子天花),强调了二位门神的重要性,使整座山门的空间更具秩序感,平闇的早期例证可上溯至著名的唐佛光寺大殿(图7),而江南地区木构建筑仅在北宋保国寺大殿的遮椽版部分有例证;当心间补间铺作只用两朵也是较早的建筑做法,早期斗栱的结构作用显著,因此用料较大,建筑当心间只能安置少量斗栱,如佛光寺大殿只有一朵补间铺作,江南地区的保国寺、保圣寺大殿均置两朵,而之后斗栱结构作用减弱,用料减小,相同开间跨度内能安置更多的斗栱,江南的元代木构当心间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到三至四朵不等(图8),二山门的心间两朵补间铺作的做法正是典型的宋代特征。这些特征让我们对二山门的建造年代作更早的推想。

图7.佛光寺大殿平闇(图源网络)

图8.金华天宁寺大殿当心间补间铺作(图源网络)

伴随着苏州经济的繁荣和时局变迁,虎丘的场所性质在宋元之后又不断发生着变化。繁华的山塘街将无数的姑苏城居民引至虎丘,深山再藏不住古寺,明代这里曾是吴地文人才子的集兴之地,还曾短暂地作过军事堡垒,清代康乾二帝更将虎丘建为行宫,“吴中第一名胜”的盛名表明这里早已不是禅宗清净之所。虎丘山内外的建筑也不断地兴建与毁废,而二山门静默地看着历史上的人与物如梦幻泡影般略过,这恰合了催生它的那个时代文化——禅的意境。

参考文献:

1.专著:张十庆《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2.学位论文:吴洪德《风景名胜地的历史图像研究:以14-18世纪虎丘地景绘画为例》

李敏《苏州虎丘二山门基础研究——二山门历史·技法·意匠研究》

3.期刊论文:周淼《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实物年代与形制年代分析》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