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白太守的苏州一年

2023/1/23 来源:不详

「本文来源:各界导报」

在白居易75年的生涯中,有一年是生活在苏州的,并且还在苏州过了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是公元年2月11日。过了这个年,白居易就55岁了。

这一年,白居易是苏州1城5县的一把手,是全苏州子民最大的父母官。苏州的长官本应称苏州刺史,但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因此苏州刺史又称吴郡太守。“太守”的称呼似乎总觉得要比“刺史”更文雅一些。那么,白太守在这一年干了些什么呢?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任苏州刺史之前,白居易曾在邻近的杭州刺史任上待了不到两年。

唐长庆四年(年)正月,穆宗皇帝服用了方士的长生不老金石药而崩,16岁的太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新皇帝登基,政治形势或许有了些变动,官员的迁降亦一时频繁。这年五月,白居易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工作地点在东都洛阳。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官员受命到都城以外的地方去任官,即使是天下名郡杭州刺史这样重要的职务,也被认为是一种放逐。因此,工作地点不是长安而是东都洛阳分部的太子左庶子,虽然只是个闲职,但在杭州留下“一湖水”,留下“白公堤”的白居易,还是于五月底匆匆赶回洛阳赴任了。

白居易像

原想就此做个四品京官安度晚年的白居易,在政治形势的裹挟下并没有就此消停。新即位的敬宗皇帝改元后的宝历元年(年)三月四日,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不得不离开东都。接到新的任命诏书后,白太守写下了《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诗: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经过二旬的准备,三月廿九日出发离开东都,过汴州,渡淮水,经常州,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到了苏州。这一年白居易54岁,一个典型的“初老”。

从宝历元年(年)端午抵达苏州,到次年宝历二年(年)九月初八罢任,白太守在苏州刺史任上总共待了不到天。这天中,还请了个天的长病假。

唐代的地方官员其实没什么大事。地方的管理,不是依靠那些一心想往都城挤的官员,而是那些很少离开当地的地位卑微的吏员。这些吏员虽然官阶很低,但大部分日常行政事务都由他们来处理。白太守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贴心的吏员周判官。

唐代官府的官吏分为四等:长官、副官、通判官、判官。苏州的长官当然是白太守,通判官是各部门的主任,判官则是各部门的事务主管。周判官名师范,是白太守在杭、苏二州刺史任上的判官。白太守在杭州任上用他,在苏州任上再次聘用他,并以“旧寮”称之,必是知心知意、委以心腹的属下。有了这位周判官,白太守就可以放心地游宴唱酬了。

“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官员的政绩取舍往往是有套路的,在东南多水地区,治水,不啻为为政者的最佳选择。白太守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虽然盛夸苏州“兵数不少,税额至多”,但事实上长年的水害一直困扰着这座天下名郡。白太守延续杭州任上的套路,修筑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堤,束水排灌,改善了苏州西北郊的农田水利和交通便利,这成为白太守刺苏期间最大的政绩。

修筑山塘应该是在白太守到任后的那年秋天。工程期间,白太守肯定亲临了现场。在《登阊门闲望》诗中,点明了山塘河疏浚整治的时间地点。站在阊门楼上四望苏城内外,太守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回忆起自己在杭州的德政,对自己未来离任后苏民的歌颂满怀期望。数百年后,苏州民众将白太守与同样任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合称“三贤”,立“三贤祠”合祀,正是这项工程的效应。千余年后,苏州市政府在阊门外五水汇聚的山塘河口重建白公祠,修缮城隍庙时又将白太守与韦应物、刘禹锡等名守列为城隍神,同样也是山塘河工程的效应。

白太守的这项政绩,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白太守有浓郁的佛教取向。山塘河直通苏州城西北郊的名胜地虎丘山寺(唐人避“虎”字,改为“武丘”),塘路建成后次年太守的《武丘寺路》诗中,吟诵的与其说是山塘给当地生业带来的恩惠,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出游带来的便利和沿途的美景。题下自注云:“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诗曰:“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白太守对虎丘山寺似乎情有独钟,“不厌西丘寺,闲来即一过”。

然而,苏州的水害并没有因为山塘河的疏浚而终止。在白居易离任后不久的太和二年(年)春天,刘禹锡转任苏州刺史,到任后发现“首冠江淮”的苏州一半泡在水里,于是开仓济贫,免赋减役,又成就了一位苏州历史上的循吏。

其实,唐后期苏州连年的水害,并不是一两个良吏就能够治理得了的。导致水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唐后期长江流域的开发,江水携带的泥沙明显增多,在海潮的推力下在长江口淤积,太湖往北经常熟往东经昆山的入海通道被淤塞,造成了苏州大面积的内涝。唐末五代钱氏治理苏州时,设营田军,又有撩清夫,专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钱氏纳土归宋后,由于政治中心在中原,江南的经营一时放松,北宋前期苏州的水害更甚,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税收,让范仲淹、苏轼等地方大员焦头烂额。连年的水害,直到南宋定都杭州后因苏州地位的再次提升才得以基本解决。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作为苏州地方一把手的白太守,在完成了山塘河的治理后,似乎就回复到了唐朝官员的常态。这年秋天,太湖洞庭东、西山的柑橘成熟了,作为太守,他必须亲往采橘现场挑拣精品,遣人快速进贡朝廷。

拣完贡橘,时节进入冬季。年底收官封印,府舍中的本籍吏员一个个都回家过年了,单身赴任的白太守一下子就闲了下来。

宝历二年正月初一(公元年2月11日),万户歇业,白太守无处可去。正月初二,亲友之间开始拜年,白太守单身赴任,寓居郡斋,孤家寡人,除了象征性地接受些新年贺辞外,别无它事。正月初三,百无聊赖的白太守出门闲逛了。就在穿巷过桥的不经意间,吟出了《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这是一首最能让人感受到苏州意象的唐诗。

唐代的苏州刺史衙门,范围大致东起今公园路,西至今锦帆路,北至今草桥弄,南至今十梓街,今苏州体育场和苏州公园(大公园)是其旧址。刺史衙门的正门在十梓街五卅路口,直对平桥直街,往南便是乌鹊桥路,南端就是横跨在乌鹊河上的乌鹊桥。这一点没有疑问。白太守也自注“乌鹊”为河名。

接下来是“黄鹂巷”。“黄鹂”,白太守自注曰“坊名”。但当时苏州是否有黄鹂坊,这是个未知数。传为唐人陆广微撰述的《吴地记》中虽然列有“黄鹂”一坊,但已被视为“古坊”。后世苏州地方志提到“黄鹂坊”,也多是依据白太守诗句而来。但不管怎么说,吴郡苏州曾经有过“黄鹂坊”,白太守也许只是为了与现实中的“乌鹊河”对仗,才选择了历史上的“黄鹂坊”。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正是江南正月时节的实情。“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历史上苏州城内河道之多,只要看一眼《平江图》便可知晓,不是两街夹一河就是前街后河,而今天苏州城区的河道已不足唐宋时期的五分之一。有这么多的河道,必定就有无数的桥梁。“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太守自注曰:“苏之官桥大数。”宋人杨备诗称“画桥四百”,洪武《苏州府志》引前人称桥有“三百六十”,其实,到底有多少桥,谁也说不清楚。

《平江图》拓片(苏州碑刻博物馆藏)

白太守的苏州年过得很寂寥,但《正月初三闲行》给我们留下的唐代苏州风情,成为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风景线。

新年过后的白太守过得应该也不顺利。在开春不久“东风落尽梅”的时节便因坠马伤了腰腿,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尝了“吴樱桃”、“春尽劝客酒”、“六月三日夜闻蝉”后,便患上了眼病,为此再请长假天。

病中的白太守可以不上班。然而,这似乎不妨碍太守的日常游宴,每月定例的虎丘山寺不用说,松江、震泽、灵岩山,都去了。

终于,等来了罢郡的通知。据《河亭晴望》诗“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题下自注是九月八日,次日便是重阳。又写《喜罢郡》,表达了离职的喜悦,“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至于“官职”是否真是“泥沙”,白太守自己心里最清楚。

经过两旬的准备,白太守终于要启程了。宝历二年(年)十月初,船发苏州,数日后,与刘禹锡相遇于长江北岸的扬子津,结伴游扬州、楚州(今淮安),经荥阳返回洛阳履道坊家中已经次年的初春。

刘禹锡写下了《白太守行》诗,诗中写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极尽吹捧之能,根本没有想到数年之后自己接任苏州刺史时将要面临的困窘。

倒是白居易的答诗《答刘禹锡白太守行》很像一个真情流露的年度总结:

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

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为郡已周岁,半岁罹旱饥。

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

何乃老与幼,泣别尽沾衣。

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

襦裤,泛指简单的衣物;甘棠,指给后人留下的恩惠。白太守自认为没能改善民生,没能给苏州民众留下多少实惠,以至于愧对苏州人民,愧对刘君的赞辞。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白太守的自谦之辞。文士嘛,吹捧,自夸,自谦,总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人,被苏州人奉为“三贤”,配祀城隍,成为苏州历史文化上的浓墨重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文学上的盛名,至于政绩嘛,真的不足道也。但,那才是唐朝!

来源:各界杂志年第11期

作者:张学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