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诗圣杜甫,开史诗先河,传家国情怀
2023/1/22 来源:不详公元七七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冬的一天,湘江下游从长沙到岳阳的水面上,飘泊着一只被旧的小篷船。小船的主人在饥寒交迫、贫病相道中与世长辞了。他,就是唐代诗坛上的巨星杜市。那一年,他才五十九岁。
壮游天下杜甫,字子美,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的一个下层官你家庭。他从小好学不倦,六、七岁就能吟诗写诗,早早地表现出卓著的文学才华。他那种“读书破万卷”的勤学精神,是地后来成为大诗人的重要条件。
杜甫的青年时代,正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仓際丰实。社市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所以,他曾两次漫游大江南北,足还遍布了吴、越、齐、赵等地的名山胜境。一次去东南的吴、越,他走的是水路,沿着沟通黄河、淮水、长江的大运河南下,经过淮阴、扬州,我过长江。他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山山水水中,凭市姑苏城里员王國间的坟集,爵览著名的虎丘创驰;在会相城,休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顽强精神,还發上址色如画的天始峰。又-次是去齐、赵(山东、河北带),定的是陆路,“放酱齐赵间,袁马颇精狂”,他特马面行,饱尝四承风光。在方物吐绿的存天,登上古人兴建的丛台引吭高收:在雪后初睛的冬,到青州附近的原野上:纵马射雁:在枫叶如丹的深秋,华登领山的日.峰....这些年的壮游生活,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作大祖因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迹,确作北丽的江山英景,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开關视野和心胸,而且微发了他的爱国思想,陶冶了爱国品格。
仕途失意公元七四六年(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来到京城长安。他心想求个官职,以便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生活并不遂人愿;他在长安一共住了十年,没有得到过显要的官职;然而,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比以前深刻多了。此时正是唐朝由盛到衰的急剧转变时期。他看到了当权的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早年颇有动精图治精神的唐玄宗李隆基,这时已成为只知求仙拜神、声色犬马的昏君,而把大权交给了一个名叫李林市的奸臣,李林甫是个口蜜顺剑的阴谋家,一旦大权在掌,便倒行逆施,胡作非为。
公元七四七年(天宝六载)正月,唐玄宗下语,命凡有艺术特长的人都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他把这次考试看作是求官良机,满以为凭着自己的才能一一定可以考中的。可是,所有应试的人们都上当受骗了。原来,这次会考成了李林甫把持下的一场大骗局,结果没有一个“及第”被录取的;而李林甫这个坏家伙,竟然还假惺惺地向皇帝上表祝贺,说什么“野无遗贤”,证明皇上英明,普天下的有用之才都已得到重用,以此蒙骗皇帝。经历了这个骗局,社甫对权奸专横的黑暗政治,认识比较清楚了。
仕途失意了,杜甫个人在经济上也遇到了困难。父亲到奉天上任不久就去世,他的经济来源失去了。于是,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充当高门贵族的“宾客”,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荐。这虽然只是当时社会上一种很普遍的庸俗风气,但从中也可看出杜甫确乎是到了求官无术、谋职无门的地步了。朝扣富儿门,基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四句诗清楚地说明,为了解除贫穷的压迫,求得一官半职,他确实在苦苦就水中讨生活了。忧国伤时到处流浪的长安生活,使杜市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从达官贵人的邸宅园林到贫民百姓集中的穷街陋书,从重楼名阁林立的曲江之滨到军队出狂必经之道的成阳桥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随着个人的贫穷与社会的病败日益加深,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也日造成熟;他那不可阻遏的诗人激情如同冲决是岸的洪崔境要操发了!兵车行就是这种装情爆发的产物。
一天,诗人站在威阳桥头,亲眼看到开往西北边陲的士兵们出发的情景:父母妻子牵衣拦道,哭声震天满头白发的老兵悲怆哭诉,楼惨难闻。比情此景触动了杜甫强燕的诗情,再也压抑不住心头的愤恨,他第一次写出了替人民说话的诗歌:车转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慶;爷娘妻子走自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李衣顿足拦道見,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幅壮丁被征渭出发时的惨象,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边庭流血成善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同时也揭露和斥责了最高统治者开边征战的罪恶。兵车行》的写作,标志着诗人对诗的领域有了新的开拓,题材扩大了。
对于唐玄宗密爱的杨步妃姐妹的荒淫无耻的生活,诗人用巧妙的指词,形象地写出了讽刺名福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因人。...中云幕根房亲,赐名大国就与秦。”从众多的丽人中,据出杨氏姐妹,集中给以鞭挞和揭露:“紫驼之峰出翠登,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筋厌袄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她们奢,食不厌精;对于从皇帝御用厨房里烧好由太监飞马送来的八珍美味,早已吃厌了,手中的用犀牛角制成的筷子,竟久久无下筋处。这样,厨师手中的系者铃子的菜刀,也只是白忙了一阵。在炙手可热的权势面前,杜甫无情地斥责了她们骄奢淫快的丑行。
在长安生活的第九个年头,杜市忽然被任命为河西县附。县尉是个必须曲意牵迎长官,用鞭子直接抽打百姓的芝麻小官。受命担任这样的官职,对于一个稍有正义感的人来说,也是不堪忍受的。杜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任命,虽然他很想做官,并且已经四十四岁了,但他宁愿改任比县尉低的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
奋斗了近十年,他总算弄到一个小小的官职了。这一年的十一月,杜首决定在上任首,回奉先探望妻子家小。在一个寒风凛别的冬夜,他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他把十年来困居长安,“万事益酸辛”的生活组细地回忆一遍。他思绪缩绵,感奋多多。到家时,诗情滚滚,奔丽笔端,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标志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形庭所分昂,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圆”,揭露了统治者尽情享乐的物质财富的来源;
指出了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养活了达官贵人。“朱门酒肉具,路有冻死骨”,这是为后人世代传诵的千古名句。每一句诗,可以说都来自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离乱流亡
昏庸的唐玄宗一边把政事交给权奸幸臣,一边又亲手把边防军事委托给穷兵黩武的节度使掌管。边将们为了迎合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不断挑起战火,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时看起来社会上似乎还是片繁荣安定的最像,实际上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都已开始激化,一场大动乱的火种已在慢慢地冒烟了!
公元七五五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镇守东北边疆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谋反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由于国内数十年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生活,唐朝的军队毫无斗志,一遇上叛军就逃的逃,败的败,根本无法抵抗。叛军长驱南下,不到两个月便攻下了东都洛阳。人民流离失所,四出逃难。刚做了小官的杜甫,也在京城陷落前一个月离开长安,开始丁流亡生活。于是,在逃亡的人流中,人们可以看到杜由那面容憔悴的身影。难民车先恐后,十分拥挤,他也被挤进造靠丛中,儿乎不能白救。多亏同他起逃亡的表侄的帮助和保护,他才脱离了险境。诗人从自身的惨痛的遭遇中,深深休会到战乱中人民的更加恰痛的苦难。
这时,荒淫的唐玄宗也早已瞒着长安人民,带着他所宠爱的杨贵妃,悄悄地逃往四川。他的儿子李亭,未经他的同意,在甘肃灵武自立为帝,即唐前宗。已经回到羌村家里的杜甫听李亨即位的消息,立即兴奋起来,把复兴唐室的希望寄托在李亨身上,但是,他在去灵武见李亨的途中,却被安禄山的士兵提住,解回长安当了俘虏。由于当时杜甫的地位不高,名气不大,所以没有被注意。他得以保持了自己忠君爱国的气节。残破不堪的昔日的都城里。他和受难的人民一起感同身受了国亡家破的痛苦。他为岌度可危的国家担忧,为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叹息,同时也怀念飘散在天各一方的家属亲期。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心境,充分地表现在商着血泪写出的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惯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强更耀,浑欲不胜簪。
进谏遭贬为了献身于国家的恢复事业,社甫终于在四月的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只身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崎的前线,跋山沙水,投奔凤翔。在那里,杜甫见到了唐肃宗。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个职务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忠言。杜甫忠于职守,为官不到一个月,便触怒了肃宗。他不顾生死上疏,以营救一个受冤屈的大臣,弄得自己差一点丢官送命。皇帝已经讨厌这个正直联介的谏臣了,命他离开凤翔,回羌村探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展,杜甫踏上归家的旅途。一路所见,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而伤兵的痛苦呻吟和难民的苦难生活,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回家,他住了三个月,写了不少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羌村三首》和《北征》。长安恢复以后,杜甫带着家人回到劫后的京城。他仍旧作读官左拾遗,但仍然得不到皇帝的欢心。不久,就屡遭贬斥,直至被放官华州作同功参军。这是一个管理祭祀、礼乐和教育等方面的地方小官。同他怀抱的政治理想相比,再做这样的官,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没干多少日子,他就放弃了这个职位。
政治上的不得志,给杜甫带来了更多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兵荒马乱,满目疮痍,他对民生装苦了解得更多了,对统治集团的腐朽认识得更深刻了,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祸害更加痛恨了。诗人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连同自已亲身经历过的人民苦难的悲剧,以深沉悲壮的感情,沉郁顿挫的风格,熔铸成一一组辉煌的诗篇。这就是著名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称之为“三吏”、“三别”。这组叙事“诗史”,急切地跃动着诗人倔强、高尚的灵魂,毫不留情地揭解丁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虑,强烈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重灾难,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惊心动魄的现实生活,从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弃官飘泊
杜南弃官以后,公元七五九年(乾元二年),历尽千辛万告流亡到四川成都。在亲威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南郊益了一所茅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杜甫草堂”。飘泊西南的流亡生活也是十分艰苦的。他经常过者“生涯似众人的日子。虽然,在此期间,由友人推荐也曾做过六个月的节度参谋,官名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是他已憎恶官场生活,而爱同劳动人民接近。特别难能可费的是,不论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不论飘泊流亡到什么地方,他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