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冷门的一首律诗,体察细微,更展现
2025/4/18 来源:不详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沉淀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处生活足迹,也都能凝聚成几句精彩的诗行。诗人们在大自然中细心观察、认真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无论文采如何,其实都值得一读。
唐代很多诗人之所以作品可以流传千古,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而是他们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愿意用生花妙笔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让后世读者有幸品赏到如此诗情画意的作品。下面分享白居易很冷门的一首律诗,体察细微,更展现出闲适的心境。
登阊门闲望
唐代:白居易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唐穆宗长庆四年五月,52岁的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任期已满,便回洛阳居住。次年,即唐敬宗宝历元年三月,朝廷又任命他为苏州刺史,半个多月后,乐天由东都洛阳向苏州进发,五月初到达苏州任所。
苏州城西有一个城门叫阊门,吴王阖闾当时要消灭西面的楚国,故开了阊门,又称破楚门。诗人白居易到苏州后,曾登上阊门远眺,并写了这首七言长律。
苏州在唐朝时已是人烟稠密、市面繁华的大城市,除了白居易,还有韦应物、刘禹锡等,都曾担任过苏州刺史。苏州不仅山清水秀,也是鱼米之乡,曾吸引过李白、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前来漫游。
苏州也是诗人李绅、罗隐、陆龟蒙等人的出生地。正是这些诗人的生花妙笔,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幅唐代苏州的美丽图景。
诗人刚到苏州时,整日里都忙于公务,根本没有时间游玩。等到忙过了一阵,终于抽空与朋友一起四处观赏城里的美景。诗人登上阊门、四处远朓,只见繁茂的草木郁郁苍苍。再细细观察,更觉得此处经济发达、民风淳朴。
诗人又进一步了解到,苏州有十万户人家纳租税,还有五千子弟兵守卫着城防。在这样的人间天堂担任刺史,诗人既感到非常荣幸,也觉得重任在肩。诗人深感政务繁忙,也常在诗中谦称自己难堪大任。
介绍完苏州的基本情况,诗人接下来便开始描绘沿途所见。苏州城里长满秋草、一片碧绿,夕阳西下时,乌鹊桥被染得通红。处处都是高楼,却都飘出美妙的乐声,家家门外也都停泊着小船。
中间两联意象丰富,展现出苏州在中唐时期繁华的景象。“铺秋草、带夕阳”,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阊门和小桥在秋日黄昏时的迷人画面。“飘管吹、泊舟航”,显出热闹非凡,也传达了此处交通发展、经济繁盛。
诗人在向远处眺望,“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包围着虎丘山的佛寺,隐入白云之中;月光照耀着馆娃宫,水面上倒映出一片晶光。虎丘寺的房屋沿山建筑,将群山包绕在其中,于是便有“山藏寺内”之说。馆娃宫,是吴国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官殿。
参观完这些景点,诗人感慨地说,自己曾经赏玩过杭州的美景,如今又见到茂苑(指苏州)的绮丽风光,真不敢再夸自己见多识广了。
白居易的这首《登阊门闲望》是非常少见的七言排律,全诗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而且中间四句全都对仗工稳,可见诗人文学功力深厚。诗人在月下观景,体察细微。“闲望”二字,也反映出乐天此时的闲适心境。
诗人忙里偷闲,常与一些好友在各处名胜地宴集,饮酒赋诗。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既给后世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也真实记载了当地的民俗,补充了历史的不足,更为人们研究当地文化提供了极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