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和月亮的那些冷知识

2023/3/2 来源:不详

白癜风费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1/6270265.html

壬寅之秋,八月之望。中秋和“月”总是不离不弃的,那么你知道月饼的起源是什么吗?月亮和兔子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对月亮的拜祭竟然和社会秩序相关?

这个中秋,且让我们来说说“月”吧。

月亮原来是胡饼?

没有吃食过节还能有什么意思?在小探君眼里,中秋约等于月饼,你有没有把中秋节叫做“月饼节”的时候?

中秋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和团圆饼,传说是源自西域的“胡饼”:最早的胡饼就是圆面饼或者再加些胡麻,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了饼中夹馅的做法,唐代的胡饼就有了夹馅的品种了。唐高宗时,有一年的中秋节,他品尝着吐鲁番人献上的胡饼,看着漂亮的圆饼,觉着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把饼赏赐群臣,这就是月饼的前身了。

唐代宝相花纹胡饼

到了元朝,胡饼的名字不再使用,被改叫了烧饼。

另有说月饼起源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中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诗句。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中,确实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但是,这里的月饼可能还没有专为中秋而吃的意思。

月饼真正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吃食始于明代。明万历年间的《明宫史》中写道: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可以看得出,这时候的月饼先是拜月的贡品,祭拜完了才能吃。

清人绘《中秋佳瑞图》卷局部

拜月的案桌上供着月饼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标配。乾隆二十年的《农圃便览》中记载了一种月饼的做法:“白糖七两、瓜子仁核桃仁橘饼各二两、青红丝、松子仁各一两、桂花玫瑰不拘多少、香油二两做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仁月饼”。那时它香甜酥软,俨然是人人向往的美食。

五仁月饼

如果五仁月饼知道几百年之后,它成为了“月饼鄙视链”的底端,估计会哭晕在厕所吧!

清晚期红楼梦插画里的中秋节

桌子上从大到小叠放的月饼很有特色

除了口味,古人对月饼的“外貌”也是极为讲究的。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月饼的做法是用桃仁、瓜子、松子等果仁配以桂花烘烤,饼面印上“西施醉月”、“嫦娥奔月”等美丽图案。

民国时期月饼模子,雕刻有繁复精细的花纹

天津博物馆藏

想想现在形状各异、花样百出的各式月饼,不禁感叹,不论古今,人们都是“外貌协会”的忠粉吧。

你知道男不拜月吗?

过去的中秋节可不止是吃,首要任务是祭拜月亮。《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图为貂蝉拜月,在元代文学中寓意为“祈福团圆”

自周以后,国人开始产生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阴阳”观念,在这套观念中,月被视为“阴”的代表符号。《礼记·礼器》中说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强调了月与阴阳观念中的“阴”密切相关,因此逐渐形成了“男不拜月”的习俗,拜月多为妇女儿童参与的活动。

清代冯祥所绘中秋拜月图轴,首都博物馆藏

另一方面,统治者从自然规律推及至社会规律和秩序,官方祭月仪式逐渐有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含义,成为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礼记·祭仪》说:“祭日于壇,祭月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官方祭月的目的逐渐从对有神性的月或月神功利性的崇拜,转向了对万物运行规律、社会秩序的追求。月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

民间的祭月仪式,除了直接向月亮跪拜外,还有拜祭“月神”或者跪拜木雕月姑像,亦或者跪拜“月光神祃”,又称月光纸。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月光纸上画有月光普照的月像,菩萨坐在莲花上,下有宫桂及玉兔捣药。跪拜完毕后焚月光纸,然后将供品与家人分食。

清代画家任薰在中秋时节所作《拜月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慢慢演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之夜,月色皎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红烛高燃,民众纷纷拜祭月亮,祈求福佑。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月亮是要赏的

与中秋拜月相对应的就是赏月了,拜月的风俗发展至今,已经难觅踪迹了,但是中秋赏月却流传千载,到现在仍然作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仪式感存在着。

清代陈枚的《琼台玩月》图,描绘八月中秋之夜

皓月当空,贵妇们登临琼楼,吟诗赏月

汉代枚乘《七发》说: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晋书》记载:谢尚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袁宏于别舫讽咏......这说明在两汉魏晋之际,已有中秋夜相聚游玩的风俗。

到了唐代,赏月之风更为流行。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年都要在太液池赏月,为此专门修建“赏月台”。

太液揽月

而中秋节在唐代更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书于开元年间的唐代行政法典《唐六典》将“八月十五日”与冬至、寒食、清明、夏至等传统节日并列。

述(最多18字

《唐六典》记载“八月十五日”为唐朝国家假日

“公务员”每年这个时段可以享受三天假期

宋代以后,随着农耕文明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进程,“赏月”此等文人风雅之事逐渐向基层渗透,民间的中秋节俗也更具娱乐性。

南宋马麟楼台夜月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中秋团圆,皓月当空,文人雅士定会有无限遐想,触景生情之下技痒难耐,难免要挥毫泼墨一番。两宋时期书法名家荟萃,留下诸多关于中秋的传世佳作。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所作的《闰中秋月贴》

帖文为七言律诗,乃中秋赏月即兴之作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中秋诗帖

现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可见宋代中秋节活动之丰富多彩。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天津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推动了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传统节庆进一步平民化。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苏州虎丘中秋月夜的繁盛景象: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无不鳞集......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全家出动,在中秋之际赏月游玩,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八月

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设宴赏月

同时闺中女乐,琴笙合奏,其乐融融

而在宫廷之中,对中秋节的赏月娱乐也非常重视,清宫在中秋节期间,内务府的演剧机构——昇平署,会负责举办一系列的演出及与节日相关的活动。乾隆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三日,所以乾隆朝的万寿节和中节庆祝活动一般连在一起举办,格外隆重。

乾隆爷中秋赏月图

月亮和兔子什么关系?

月亮赏着赏着,就赏出了动人的故事。

古人赏月之时,对月中的“阴影”部分十分好奇,产生了诸多美好的遐想,将阴影想象成两个小动物:一个是蟾蜍,因此“月宫”也被称为“蟾宫”;另一个是玉兔,故而月亮也被称为“蟾兔”。

由月球表面的阴影想象而成的蟾蜍与玉兔

月兔的记载,首见于屈原的《天问》:“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在西汉初期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月上也绘有蟾蜍和玉兔。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局部

在月上左上角绘有蟾蜍和玉兔

季羡林先生更指出,公元前年左右即开始编订的《梨俱吠陀》中,就有了月亮与玉兔的内容,中国人“月中有兔”的观念,可能来自印度。

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重要因素的嫦娥和玉兔的传说,实际上很可能是中外文化经过复杂融合演变的结果。离中国万里之遥的美洲玛雅文明中,也发现了关于月亮和兔子的痕迹。

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发现的石榻上

刻有怀抱兔子的月亮神

中美洲危地马拉博南帕克石雕上的月神和兔

月亮女神端坐在宝座之上

双手扶持着站立在她膝盖上的灵兔

而说到与月亮相关的传说,便不得不提“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嫦娥为后羿之妻,为了保持年轻美貌,偷食西王母赐予后羿的不死药而奔月。

汉画像石中的嫦娥奔月图

也有人认为嫦娥吃的不死药来自西王母,她手下有一群专职捣药的兔子,汉画像石里西王母身边就经常刻画出捣药兔。

西王母汉画像石画面右上角有捣药玉兔

东汉中期以后,受捣药兔的影响,月中“玉兔”也出现了捣药的造型,并最终成为玉兔的标准形象。于是在月宫中就有了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玉兔,以及蟾宫与桂树。

莫高窟第35窟。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

画师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月宫图景

菩萨左、右上手托着的就是太阳和月亮

右手的月亮中,清晰地描绘着金蟾、桂树和捣药的月兔

檀香山艺术博物馆藏唐代铜镜,绘有嫦娥及玉兔

由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太过引人入胜,以至于我们现在,在探索宇宙之时依然会想起嫦娥、天宫和玉兔。

年,中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就叫做嫦娥一号,后来又有了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和五号。嫦娥三号把玉兔号月球车送上了月球,嫦娥四号又带去了玉兔二号。中国的太空空间站也被命名为“天宫”,传统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渗入到了国人的血液中。

年12月8日被带入太空的玉兔二号月球车

古人曾把月亮称为“玉兔”,所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金乌指太阳,玉兔则指月亮。明清以来,人们在中秋节不但祭祀月神,还要祭拜玉兔。由于北京人对人尊称为“爷”,因此在北京,月宫仙兔也被尊为“兔儿爷”。

清代杨柳青年画“桂序昇平”

内容是六个童子祭拜兔儿爷的情景

中秋节到了,年年过中秋,今年大不同。知道了这些与月亮有关的冷知识,在亲朋好友欢聚相谈的饭桌上,您是不是多了些有趣的话题呢?

“近清宵,月已婵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