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都是怎么进化来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2023/2/11 来源:不详

小孩会得白癫疯吗 http://m.39.net/pf/a_4578310.html

听说,最初的最初,茶叶是直接拿来嚼的...…

而从没有任何加工方式拿来生嚼的鲜叶,到如今各类工艺碧绿清甜的绿茶,大概用了数千年。

可以这么说,绿茶的历史就是中国茶叶的历史。

数千年来,人们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绿茶制作工艺。

并且在绿茶的制作失误中或者说是摸索中,诞生其他茶类。如红茶、黑茶、黄茶等等。

那么,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绿茶又经历了事情呢?

下面请看,绿茶进化史。

在尝百草的神农氏的带领下,人们对于茶的服用方式非常朴素地停留在直接采摘下来,放进嘴里嚼。

因此绿茶在这一时期没有什么加工方式,主要起嚼完后缓解疲劳的作用。

由于技术原因和普及度,这个时期人们对茶依旧没有太多加工方式。

但发展出了两种吃茶方式。

第一种吃法是把茶树的枝条和芽叶直接放在水中煮,煮沸后,将茶汤一饮而尽。

另一种吃法则是直接把茶叶当蔬菜,配饭吃。

随着经济、基础技术的发展,和更多人对茶喜爱度的增加。

茶作为饮品的饮用功能的普及度,逐渐压过药用功能。

吃茶方式升级成把茶和各种调料,比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在一起煮,这样主要是为了用各种味道掩盖茶的苦涩。

并且为了方便运输,绿茶制作工艺终于开始改进。

晒青绿茶诞生。为方便储藏和运输,人们开始将散装茶叶跟米膏混合制成茶饼,于是诞生了晒青绿茶。

“末茶”诞生。这一时期,人们还将茶撵成粉末来饮用,也就是唐代末茶的前身。

晋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在《荈赋》中歌颂末茶:“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唐代,茶道开始兴盛。于是在魏晋的基础上又研发出了更多制作工艺。

蒸青绿茶出现。唐代初期,孟洗在《食疗本草》中,首次记载了茶的制作需要“蒸、捣经宿”,可以证明这一时期蒸青绿茶工艺的诞生。

比起早前的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的香气保存得更好,并且叶绿汤绿,颜值更高。

当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茶叶,这四种茶都属于蒸青绿茶。工艺上差不太多,主要是形态和材料上有些差别。

饼茶,也称“团茶”、“饼茶”、“片茶”,是把新鲜茶叶,经蒸青或轻煮“捞青”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型,做成茶饼。这种蒸青饼茶是唐代贡茶的主要品类。

粗茶,较粗老的鲜叶加工成的饼茶。

散茶,细嫩芽叶经蒸青后烘干或炒干的,松散状芽茶或叶茶。散茶可以理解为现代绿茶的前身。

末茶,茶鲜叶经蒸、捣后,将捣碎的茶烘干或晒干而成的细碎末状茶。

在唐代,茶叶的口感有了很大的提升,种类也更加丰富。光史料记载的名茶,就有五十多种。

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代是茶道发展的鼎盛期,茶摇身一变,成为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不像唐代,更多是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而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均嗜茶成风。

工艺上自然有所精进,但并没有太大的变革,只是在唐代制茶方式的基础上更加精进一些,滋味也更好。

由于皇室的喜爱,这个时期的茶主要以蒸青饼茶为主,蒸青散茶和炒青绿茶一并存在。

以及还出现了草茶。草茶主要是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这种茶也非常受到宋人的推崇。其中有两种草茶——白鹤茶与双井茶,被宋人视为极品。

此外,《剡录》书中还记载了一些草茶品种:瀑岭仙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等。

南宋时,散茶生产量日趋增加,并开始占据市场主要地位。

由于蒙古人喜爱直接喝茶叶,对于喝茶要求非常简单(追求方便),因此元代的茶基本以散茶和末茶为主,并无更多进化。

不过在这个时期,蒸青绿茶的制造工艺基本定型。

绿茶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制作工艺、形态,还是喝茶方式,都有了极大的变革。

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于是散茶开始大行其道。

明朝中后期,绿茶的杀青方法普遍改蒸青为炒青,并且炒青等一类的制茶工艺,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部分绿茶工艺在探索中进化失败,于是产生了其他茶类。

黄茶出现。有一种猜测是,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掌握不当演变而来。

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过长,或杀青后未及时凉及时揉,或揉埝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都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

明代许次纤在《茶疏》中记载了类似的演变历史,“願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培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证堪用哉。兼以竹造巨,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算,辄就菱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黑茶出现。黑茶的制作始于明代中期,也是由绿茶制作不当演变而来。

当绿茶杀青时叶量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湿成黑色,于是产生了黑茶。

绿茶的制作工艺大致定型,现代的制作工艺除机械化外,流程及工艺与此时期并无太大区别。

乌龙茶诞生。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年(清雍正三年)发明乌龙茶做法。

红茶诞生。因以日晒代替杀青,揉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

普洱茶诞生。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里,出现了普洱茶制作工艺。

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据福建茶史记载,清嘉庆年间,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附录-

中国历代绿茶名茶

唐代名茶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渚紫笋顾,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即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真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万县)。

楠木茶,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凛茶最著名,其次还有间林茶。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燕青散茶,仙人掌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现陕西安康、汉阴)。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泰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宜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天目山,茶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杭)。

歙州茶,产于歙州举源(现江西婺源)。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麦颗蝉翼,产于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粮江灌县一带),属著名的蒸青散茶。

宋代名茶▼

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建州。

顾渚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产于常州义兴(现江苏宜兴)。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产于浙江绍兴。

瑞龙茶,产于浙江绍兴。谢源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

双井茶,(又名洪州双井、黄隆双井、双井白芽等)产于分宁(现江西修水)、洪州(现江西南昌)。雅安露芽、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顶(现四川雅安)。临江玉津,产于江西清江。袁州金片,又名金观音茶,产于江西宜春。青凤髓,产于建安(现福建建瓯)。

纳溪梅岭,产于泸州(现四川泸县)。

巴东真香,产于湖北巴东。龙芽,产于安徽六安。方山露芽,产于福州。五果茶,产于云南昆明。普洱茶,又称普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非现代意义上的属于黑茶的普洱茶)鸠坑茶,产于浙江淳安。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产于浙江嵊县。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天台茶,产于浙江天台。天尊岩贡茶产,于浙江分水(现桐庐)。西庵茶产于浙江富阳。石笕岭茶,产于浙江诸暨。雅山茶、鸟嘴茶,又名明月峡茶,产于蜀州横源(现四川温江--带)。宝云茶,产于浙江杭州。白云茶,(又名龙湫茗)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月兔茶,产于四川涪州。花坞茶,产于越州兰亭(现浙江绍兴)。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信阳茶,产于河南信阳市南。黄岭山茶,产于浙江临安。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

虎丘茶,又名白云茶,产于江苏苏州虎丘山。洞庭山茶,产于江苏苏州。.灵山茶,产于浙江宁波鄞县。沙坪茶,产于四川青城。邛州茶,产于四川温江地区邛县。峨眉白芽茶,又名雪芽产于四川峨眉山。武夷茶,产于福建武夷山。(此时依旧为绿茶,非武夷岩茶)卧龙山茶,产于越州(现浙江绍兴)。修仁茶产于修仁(现广西荔浦)。

元代名茶▼

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其他相关文史资料记载,元代名茶计有40余种。

泥片,产于虔州(现江西赣县)。绿英、金片,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产于歙州(现安徽歙县)。.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产于潭州(现湖南长沙)。大石枕,产于江陵(现湖北江陵)。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开卷、生黄翎毛,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

双上绿芽、小大方,产于澧州(现湖南澧县)。东首、浅山、薄侧,产于光州(现河南潢川)。清口,产于归州(现湖北秭归)。雨前、雨后、杨梅、草子、岳麓,产于荆湖(现湖北武昌至湖南长沙一带)。

龙溪、次号、末号、太湖,产于淮南(现扬州至合肥一带)茗子,产于江南(现江苏江宁至江西南昌一带)。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产于饶州(现安徽浮梁、贵池、青阳九华山一带)。龙井茶,产于杭州。武夷茶,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非武夷岩茶)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

明代名茶▼

明代因朱元璋有诏令,废团茶而大兴散茶,所以蒸青团茶虽有,但蒸青和炒青的散芽茶却更多。蒙顶石花、玉叶长春,产于剑南(现四川雅安地区蒙山)。顾渚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碧涧、明月,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火井、思安、芽茶、家茶、孟冬、鉄甲,产于卭州(现四川温江地区卭县)。薄片六于渠江(现四川从广安至达县)。真香广,产于巴末(现四川奉芍东北)。柏岩六,产于福州(现福建闽侯一带)。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阳羡茶,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举岩,产于婺州(现浙江金华)。阳坡,产于了山(现安徽宣城)。骑火,产于龙安(现四川龙安)。都濡、高株,产于黔阳(现四川泸州)。麦颗、鸟嘴,产于蜀州(现四川成都、雅安一带)。云脚,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绿花、紫英,产于湖州(现浙江吴兴一带)。白芽,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瑞草魁,产于宣城了山(现安徽宣城)。小四岘春,产于六安州(现安徽六安)。茱萸蓑、芳蕊蔡、小江团,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先春、龙焙、石崖白,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绿昌明,产于建南(现四川敛阁以南)。苏州虎丘,产于江苏苏州。苏州天池,产于江苏苏州。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皖西六安,产于安徽六安。浙西天目,产于浙江临安。罗蚧茶,又名蚧茶,产于浙江长兴,与顾渚紫笋类同。歙县黄山,又名黄山云雾产于安徽歙县、黄山。新安松萝,又名徽州松萝、瑚源松萝,产于安徽休宁北乡松萝山。

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产于浙江余姚。石埭茶,产于安徽石台。瑞龙茶,产于越州卧龙山(现浙江绍兴)。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茶,产于越州(现浙江绍兴)。石笕茶,产于浙江诸暨。分水贡芽茶,产于浙江分水(现浙江桐庐)。后山茶,产于浙江上虞。天目茶,产于浙江临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雁荡龙湫茶,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方山茶产于浙江龙游。

清代名茶▼

清代名茶,有些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有些是清代人民自己新创的。在清王朝近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慢慢发展产生出了乌龙茶。此篇中只展示绿茶一类。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

徽州松罗,又名郎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属细嫩绿茶。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属扁形炒青绿茶。

婺源绿茶,产于江西婺源,属炒青眉茶。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石亭豆绿,产于福建南安石亭,属炒青细嫩绿茶。.

敬亭绿雪,产于安徽宣城,属细嫩绿茶。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属圆螺形细嫩绿茶。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属单片形细嫩绿茶。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太平,属细嫩绿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紫阳毛尖,产于陕西紫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舒城花茶,产于安徽舒城,属舒展芽叶型细嫩绿茶。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属扁芽形炒青细嫩绿茶。

泉岗辉白,产于浙江嵊县,属圆形炒青细嫩绿茶。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属细嫩绿茶。

屯溪绿茶,产于安徽休宁一带,属优质炒青眉茶。

桂平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西山,属细嫩绿茶。

南山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属细嫩蒸青绿茶。

天尖,产于湖南安化,属细嫩芽茶。

青城山茶、沙坪茶,产于四川灌县,属细嫩绿茶。

名山茶、雾钟茶,又名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名山,属细嫩绿茶。

峨眉白芽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属细嫩绿茶。

务川高树茶,产于贵州铜仁,属细嫩绿茶。

贵定云雾茶,产于贵州贵定,属细嫩绿茶。

湄潭眉尖茶,产于贵州湄潭,属细嫩绿茶。

严州苞茶,产于浙江建德,属细嫩绿茶。

莫干黄芽,产于浙江余杭,属细嫩绿茶。

富阳岩顶,产于浙江富阳,属细嫩绿茶。

-感谢你看完-下期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