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游记虎丘山观景

2022/8/29 来源:不详

此时,我环绕山头,观望着周围景色,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建筑是虎丘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类别多样,年代久远。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协调。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

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远望之下,植被茂密,林木丰富,宜人的绿岛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有万千白鹤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我望到紧紧相连的万景山庄,野趣令人疑为山之余脉。数百盆精品盆景高低错落在山坡,极富气势。与虎丘塔遥相呼应,似乎在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互补与契合。

转过来,看到近在咫尺的玉兰山房,有小径幽转到通幽轩,玉兰山房得名于四周遍植的玉兰树。相传,这里有一株玉兰树是宋代时,苏州人朱勔从福建移来,是“花石纲”遗物。后因朱勔被杀,才没有被送到汴京进呈皇帝。

解放后,重建此房,并补植了玉兰数株,此时,玉兰含苞欲放,幽雅而秀美,恬静而舒适,游者至此,恋恋不舍,乐而忘返。我把镜头对准了正在说悄悄说着情话的爱侣,他们那么投入,那么入神,拍摄了很多镜头,他们拉着的的手一直没有分开。玉兰下的倩影,花洁,人美,让我好生羡慕。

镜头推远,看到了下面的“通幽轩”,是宋代“和靖书院”遗址。后来变成“陆羽楼”,以纪念茶圣陆羽。再远就是响虎狮泉,相传是梁代高僧惠响在后山“俯地侧听”找到泉眼,开挖后泉涌三丈,把虎都吓跑了,因此又名“虎跑泉”。年,在泉边建了涌泉亭。再推远,看到了建于宋代的和靖读书台,是苏州书院中最早的一座。创建人是理学家程颐的高足尹焞。被宋高宗赐号尹焞。金兵南侵,尹焞全家遇害,只有他一人逃出来,流亡苏州,在虎丘后山幽静处建和靖读书台,在此读书讲学。现在的和靖读书台是年重建落成的,和靖读书台的一侧是松籁轩。

镜头中,看到了“三畏斋”,三字是尹焞亲题,出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虎丘十景“书台松影”,“三畏斋”、“和靖读书台”、“和靖祠”、“和靖书院”连在了一起。正前方的桥边,有座青石牌坊,旧石残柱上雕有蛟龙祥云、双狮戏球,坊额“吴分楚胜”还依稀可见。石牌坊后是一座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中有石洞。据传洞中原有石观音像,因此这洞就叫“石观音洞”。最后,看到了丘后山的山门,一座很有气势的建筑。匾额“吴天蓬朗”。

进入主山,我没有先去看宝塔,而是顺着山脚走了一圈,看看山外景色。

清晰看到了三门四柱的石牌坊上写着“小武当”。有石桥后有湖石假山群。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牌坊后的假山,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

看到了西北处的“云在茶香”,精舍数间,周围遍植茶树,幽静雅致。建于年,因唐人卢延让《松寺》诗云“茶香时拨涧中泉”,清人俞樾有《茶香室》,因以为名。虎丘白云茶从宋代起就声明显赫,到了明代更成为了一代名茶。据《苏州府志》载:“虎丘金粟山房旧产茶,极佳。烹之,色白如玉,香味如兰,而不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苏轼书以为精品也。”

看到了虎丘历史十景之一的“西溪环翠”,原为唐甫里的陆龟蒙祠堂,乾隆五十一年(年)甫里先生二十四世孙陆肇域即石成基,凭林起栋,仿甫里别墅八景而筑,旧有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菊畦、竹堤诸景。至清咸丰年()惨遭兵燹,景点几成废墟,沦为郊农菜畦,后来成为景区的花房,年经重新修复,正式对外开放,在原址重修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等景点,新增镜台云梦、篱门幽竹、聆音榭、垂花门、野山石景、循环水景诸胜。

鸟语花香,静林幽雅,一条山道悄悄从林中探出,初见红衣,后闻笑语,当把头戴花冠女子面目看清楚时,她已经进入竹林,只留下簌簌着的背影,这真是诗中的境界,在这样的丹青里,我的眸子失落了,不知道走进画面的,是别人还是我自己。

虎丘塔

转过身来,细细打量云岩寺宝塔,虎丘塔是一座完全用砖砌起来的仿木结构塔,原来外墙和内墙柱子是纯木圆柱,屋檐是仿木斗拱,飞檐起翘煞是好看。可我看到的却是寸木皆无,一幅残迹,犹如刚被战火焚烧过,,但它丝毫没有颓废的表情,依然昂首毅力,用残缺的筋骨支撑起自己的头颅。

一座砖塔为什么能矗立一千余年而不倒呢?年修塔时,在塔内发现了许多竹针。专家分析,这些竹针用来插在砖缝中,然后用细麻线缠绕,再涂以浆料,使整个墙体连成一体,增加其牢度。大家可以绕塔转一圈,由于倾斜,塔门高度的差别确良显而易见的。

现在看到的宝塔,是经过七次火烧而遗留下来的塔心部分。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7.7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云岩寺塔也是一座有名的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倾斜角为2度48分。偏斜的原因,是塔基不均匀引起的,因为,塔基建在阖闾墓的封土堆上,地基比较松软,塔身约有六七千多吨,由于地下水,地表雨雪的渗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促成塔身的斜。

右侧塔身呈弧型曲线。由此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偏向左边,是因为年遭雷击失火烧毁,重建时为改变重心、纠正倾斜的结果。采用了铁箍喷浆,盖板置换,围桩灌浆等方法,解决了塔身的开裂和地基松软的问题。

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年至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首先对塔身进行了加固,即在每层塔身加钢箍三道,并在每层楼面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十字钢筋,与塔身钢筋拉结在一起;对塔体裂缝和塔壁缺损部位喷灌水泥砂浆进行修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

这次抢修,还在塔的二、三、四层的楼层窖穴中发现了越窑青瓷莲花碗、楠木经箱、刺绣经帙、檀龛宝相和石函、经卷、经袱、钱币和铜镜等一批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为研究虎丘塔和五代、宋初的苏州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越窑青瓷莲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莲花图案组成,犹如出水芙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青瓷中的极品,现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发现了当年修塔时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物中的文字记载,证实了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是从年到年。

关于年修塔,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当年开会讨论修塔方案时,有一老工人坐在墙角微微地笑,主持会议的人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请他发言。老工人再三推辞后,终于提出了箍桶匠修桶的原理和方案,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此事便搁浅。不久,来了一位苏联专家。看完虎丘塔下山路上,陪同人员讲了上面这段故事,苏联专家十分感兴趣,重又上山,于是外国专家发话,照老工人意见制定修塔方案。

年至年,虎丘塔又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这次以加固塔基和基础为主,在塔底外围2—2.8米处共打了44个深坑,直至岩石层。再在坑里构筑混凝土壳体基础,还做了地下防水,更换部分砖体,力图从根本上消除塔体沉降和倾斜的威胁。塔体稳定,倾斜和沉降的变化都降到了极小的范围。采用了“围、灌、盖、调、换”的加固技术,以强化地基为主、塔体纠偏为辅,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稳定了塔身倾斜,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依据虎丘塔的原始施工记录和二十多年的监测记录,结合现场实测和计算机模拟,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虎丘塔的倾斜原因、加固技术和实施结果。

站在虎丘山巅之上,不由心生感慨。虎丘之美,得于原朴自然,纤尘洗净,可能尚有许多景色和古迹我没有看到,但把眸子里看到的诸多景色串联起来,着实不易。仔细想来,这虎丘真像是一篇散文,一步一景,各有故事,散文没有任何束缚限制,形散而神不散,文笔随意,但都与主题中心有关,所以,我把虎丘比喻为一篇含义深厚的散文。

整个苏州,酷似一首古诗,古诗韵律优美多姿,平仄考究,更像是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如大小园林,虽形态各异,却又如出一辙,虎丘,就是这类诗中的一个篇节。

文写至此,才忽然清醒,虎丘是无法描述的,是无法解读的。说实话,我自己都写累了,估计没人能一字一句看完最后一个字,但我不能不写,就像画一幅水墨丹青,尽管有时候被突然伸进的毫笔,沾染了些须风尘,有时候累的不可收拾,但看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构思,,你能止住笔放弃吗?所以,你可以不看,但我不能不写。

我把所有文笔描述,权当是霏霏雨巷中,不期而遇的伞下美女,透着烟雨清纯,婉约梦幻的回眸;眉间的风情婉转;嘴角的嫣然一翘,我不期然地中了毒,然后,认命了,自己深深的沉醉,就这样写了下去……

结束苏州之旅,用文字、照片、诗词与我的朋友们共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