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剖析明代画家陆治绘画作品,展示

2022/12/30 来源:不详

陆治现存的隐逸题材绘画作品多达二十多幅,仔细观察所有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无外乎“桃花源”、“渔父”等隐逸符号和虎丘山、天池山和张公洞等避世之所,还描绘了友人和自己理想的隐居生活。从描绘隐逸符号、纪游归隐之地、隐逸生活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从而了解陆治对传统隐逸文化的喜爱和对隐居避世之所的向往。

描绘的隐逸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被尊为“隐逸诗人之宗”。按中国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绘画分科,将陶渊明题材的绘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着重描绘陶渊明形象的作品,以人物形象为画面重点,或单纯描绘人物形象没有背景或以人物为主伴有松树、柳树、菊花等,。第二类是田园山水为背景,人物比例较小,点缀其中第三类是单纯描绘花卉,使花卉成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符号,建立起和陶渊明之间的联系,看见花卉就能想到陶渊明,联想到陶渊明的隐逸精神。

陆治的《彭泽高踪图》属于第一类着重描绘陶渊明形象的作品,嘉靖二年所作。作品中的陶渊明处于画面中下方,侧身倚坐在一棵古老的松树下,左手持一株菊花于胸前,右手自然垂放,搭在右膝上,淡然目视前方。

陆治描绘的陶渊明更多的融入自己的理解,不再是一个只可远瞻的圣贤,而是一个贴近生活的普通文人形象。葛巾、宽袍、手杖、没有体现在画面上,只有一株菊花能表明陶渊明的身份。另外陆治的绘画作品中很好的融合了“松石”形象,文人眼中的松树常年苍翠欲滴、挺拔向上;石头自强不屈。这样的组合常用来表现坚贞、清高的君子之风和耿介不屈、特立卓行的高洁情操。

这幅《彭泽高踪图》中的松树顶天立地一身正气,给人们淡泊的感觉。不是单纯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将陶渊明的隐逸和松树的清高合二为一,展现陆治的内心世界。

桃花源题材的绘画是根据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进行创作的。陆治三十六岁时创作的《桃花源》洞天仙境扇面属于隐居山水中的江南水村。这幅作品省略了许多《桃花源记》中的情节和要素,幵篇便是大片广阔水泽,延伸到桃花源中。

陆治曾描绘过多幅《桃源图》,他的桃源画作有三大特点。第一点是喜欢在作品中融入江南实景,第一幅扇面描绘的便是江南水村,第三幅立轴也是融入宜兴张公洞的实景进行描绘。第二点是喜欢在画面中添加大量云气,将桃源景色与道教仙境有意结合,四幅《桃源图》只有第一幅扇面添加的云气较少,其余三幅作品都能给观者明显的朦胧之感。第三点是陆治较喜欢描绘渔人发现桃源、持桨入洞这一情节。

渔父”是指画家塑造出来的具有隐逸出世性格的文化形象,不是被生活所迫的渔夫。陆治创作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幅渔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垂钓行为出现在渔父题材作品中时往往是伴随着与世无争的隐逸思想,在画面中的表现是:一翁、一舟、一杆、一水的情景。

纪游的归隐之地

天池山在苏州西边的藏书镇,和天平山、灵岩山一脉相连。天池山的半山腰有一汪清水,完全以一整块石头为底,不管天气大旱还是下大雨,永远是满满一池,不多不少。

相传女娲补天时需要石料,召天神天将去昆仑山炼石,为了不吓到百姓,只能晚上运送石料。有位天将在运送最后一旦石料时,希望能挑选几块巨大又好看的石头,耽搁了时间。路过苏州上空时,天已经亮了,早起的人们隐约能看到天将在天上挑着石头,便呼喊起来。天将为了不引起恐慌,就把石料往下一倒,形成了后来的莲花峰,这个传说给天池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另外,天池山有一风景,在林荫道右边,溪流不息,夹岸百步有桃花林,故称为桃花涧。与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较为相似,引得众多文士前来游玩。天池与花山一体两面,紧邻着白马涧,可以说是有山有水的一座天然园林,也是姑苏版的桃花源。

高僧支硎曾在花山开山隐居,花山旧时有“就隐山”之别称。自支硎开始,历代名僧高士纷纷来此隐居。天池山因此成了江南归隐文化的一块活化石。陆治慕名游历天池山,创作了数幅作品,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

虎丘自春秋时期就己是吴中胜地,居古城西北,环境幽致。六朝时期,东晋名士戴逵超然绝迹,自求其志,隐于虎丘。

南宋时期,禅宗的兴盛,虎丘逐渐成为文人雅士隐居的向往之地。明代的虎丘可以说是文人隐居的集合地,大约近有五十位明代文贤隐于此地。

虎丘自六朝起就有名贤在此隐居,且在明代隐居于此的人数达到峰值。可见虎丘在当时是著名的归隐之地。陆治曾创作数幅与虎丘山相关的作品。

张公洞位于江苏无锡宜兴市,宜兴的西南高山环绕,山林秀密。一边是叠嶂如云,几于炫目。一边是风帆点点,波涛万顷,张公洞更是为宜兴增添了不少色彩。张公洞又叫庚桑洞。相传两千多年以前,有位名叫庚桑楚的老人,不愿做官,隐居这里。陆治的《仙山玉洞图》就是表现张公洞景色的作品。

陆治属于吴门画派,而吴门派的文人十分喜欢描绘洞窟山岩,以此表达对隐居的渴望,他们所描绘的画作多是以纪实为目的,真切的描绘自然。就像现代拍照用高清相机一样,追求当下的真实。而陆治的作品更强调美化的效果,就像现在拍完照后的修图,经过处理呈现出更美的画面。

隐逸的生活表现

创作以他人别号为题的作品,明代张丑称之为“别号图”。别号图形成的原因是早期统治者不提倡归隐,文人求归隐只能不脱离闹市,故多在闹市处寻找一清净之所。这些身居闹市向往归隐的文人给自己的清净之所取一雅致名字,并以居所之名为自己的别号。再请人为自己的清净之所作画,以自己的别号命名,称之为别号图。

“练川”二字是南阳朱继甫的别号,因此陆治为朱继甫作的《练川草堂也可归类为别号图。别号图多为画家应邀而作,应邀者多为画家师友或意气相投者,彼此在思想上是相通的。

从表面上看,陆治是为朱继甫的归隐之地作画,更深一层看,也表达了陆治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画家在为别号者作画时,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观察别人,所以作品也是对自己的写照。陆治的《练川草堂》虽然是描绘朱继甫的隐居之所,也是自己向往隐居之所的一种体现。

支硎山也在苏州西郊,山体是花岗岩质地。东晋的高僧支遁曾经在此地隐居。历代文人墨客怀念这个地方,在路过支硎山时会上山欣赏支硎山的自然风光,看看支遁高僧隐居之所,期盼在支遁的隐居之地对佛法能有更深的领悟。在年前后,陆治归隐支硎山,并作《支研山》。

综上所述,陆治创作的隐逸题材绘画所描绘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概括为隐逸符号。他对陶渊明的仰慕可以追溯到青年时期,隐居支硎山后种菊数百千本,模仿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反复描绘“桃花源”和“渔隐”题材,将江南水村的风景用北派山水的画法描绘出来,呈现出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

第二类是归隐之地,当时的文人好游成风,陆治常与吴门画派中的文人相聚著名的隐居之所,陆治描绘较多的是天池山、虎丘山和张公洞。天池山有一风景,名为桃花涧,与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较为相似,引得众多文士前来游玩。陆治曾在同一视角,采用横、竖两种不同形式的构图描绘天池山。不过在明代,虎丘才是文人隐居的集合地,陆治隐逸题材绘画中,描绘的最多的归隐之地就是虎丘山。

第三类是描绘隐逸生活。陆治曾为好友创作理想中的隐居生活,也曾作画描绘自己隐居的支硎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