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好风光五湖四海,因年而聚
2025/5/8 来源:不详长大以后总会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大扫除、办年货、
贴春联、放鞭炮、守岁……
最隆重的还是一大家子拜年
兄弟姐妹欢聚一堂
甚是热闹
中国的大都市
春节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苏州好风光真丝刺绣红包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广东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纵观而言,中国的春节,五湖四海的游子,在此刻皆要回乡团圆、相聚。贴春联、年画、守岁、放爆竹、迎财神、发压岁钱、敬长辈,都是春节不可或缺的礼数。
苏州,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腊月二十起——打扫卫生、买年货
腊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户,俗称“掸埃尘”。
年关临近,苏州人家会到市场去,抢购各种荤素食品,称为买年货。商店生意都非常火爆,特别是熟食铺,蹄鸡鸭卖的都非常火爆。
腊月二十四——送灶上天
送灶那天都要做团子来感谢灶王爷,感谢灶王爷一年来的庇护和上天言好事的功德,这谢灶团子都做得很大,含意寄托于田里的庄稼,团子做得越大,收获越丰盛。
腊月二十五——喝口数粥
范成大在《口数粥行》咏道: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南宋起,即有该习俗。送灶的第二天,即腊月廿五,苏州所有人家都要用赤小豆杂米煮粥,以祀神食。据说吃了口数粥,可以避瘟气,如果杂以豆渣吃了,还可以免罪过。
除夕之前——送年盘、讨债躲债
送年盘
除夕之前,苏州有送年盘的习俗,据苏州文士顾禄记载,里巷门墙之间,百姓互以猪蹄、青鱼、果品等馈贻,称为馈岁盘,俗呼为送年盘。
讨债躲债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正是生意红火、销售最旺的时候,另一方面,年尾也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赊账的人要钱的时候。
旧时虎丘后山有座“赖账庙”,如果有讨债的人追到这里,躲债的人往往群起而攻之,讨债之人只能抱头鼠窜。后来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有人躲进庙里,债主就不可以来讨债,只能等到过了新年再说。
腊月二十九——小年夜
苏州人把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九叫做“小年夜”。近代以来苏州人小年夜有个新习俗,就是苏州人结婚之后,男方往往要在“小年夜”去女方父母家中,以表一年来对妻子的疼爱和对丈人家的关怀。不过这个规矩因地而异。
除夕——接灶、年夜饭、做年糕、压岁钱、守岁、烧头香
接灶
跟北方不同,北方有年初四接灶的风俗,但是苏州风俗,接灶却是在除夕之夜,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并祭以酒果糕饵,比送灶要简单上许多。
年夜饭
除夕晚上,要举行家宴,称为“合家欢”,鸡鸭鱼肉,无不毕陈。蔬菜必有青菜,叫“长庚菜”;黄豆芽,叫“如意菜”。这一餐中,鱼都不动筷,取“年年有余”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称为天赐洪福、吉利。
做年糕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这是一首流传于清末时期的“年糕诗”。做年糕一般都是苏州乡下过年时才做,用七成糯米、三成粳米磨成粉拌匀,再上蒸笼蒸熟后揉成团,切成片即成。它既能食之,又有吉祥之意。
压岁钱
这一晚,长者以朱红绳缀百钱,或以红纸包好钱币给孩童,称为“压岁钱”。按照老规矩,“压岁钱”到手后是不能马上打开的。
守岁
大人围坐畅谈,小孩玩耍嬉笑,称为“守岁”。全家人睡时,放爆竹三声,称为闭门炮仗,即所谓“爆竹一声除旧岁”。
烧头香
苏州有烧头香的习俗,头炷香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皇宫的做法,最早兴起是在东岳庙,后广泛流传。也有说法称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原指寺庙新年的“头炉香”,大年三十约11点至年初一1点之间,在这个时间段烧的第一支或是最后一支均可以算是“头香”。
苏州每年烧头香的人都非常多,除夕夜不提前去排队的话是轮不到的,其中以西园寺的香火最为旺盛。
小时候的年味是
糖果、鞭炮、新衣服;
长大后的年味,
则成了
妈妈的味道、朋友的相聚、
情爱的滋味、家的温暖......
还有眷念的苏州味道。
年味,
是来自苏州的惊喜,
更是记忆中的苏州味道。
期待远方的你,
今年的春节,
来苏州相聚,
感受苏州好风光!
苏州好风光己亥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