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治隐逸主题绘画风格的三个阶段,呈现多元

2023/3/31 来源:不详

陆治隐逸主题绘画作品二十多幅,其中十一幅作品上有明确的年款。将这些作品按照年款的时间顺序排列下来,绘制成时间轴,可发现陆治隐逸主题的绘画风格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仔细观察三个阶段的作品,发现不同时期风格确实有明显变化。根据时间线索将其划分。

早期主要是学画阶段,学文征明的细笔,同时师法王蒙的繁密构图、倪瓒的硬折笔法,也学习“马夏”的细硬轮廓。中期是风格成熟期,作品在构图、用笔和设色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明显脱离临古,转向师法自然。

晚期是以文征明辞世为界限,此后陆治活动于王世贞的文人圈中,方面将独特的自身面貌发展到极致;另一方面尝试突破自己的独特风格,总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晚年风格。

早期阶段——模仿古人作品

嘉靖二年,陆治创作《彭泽高踪图》。是陆治最早表现出隐逸主题的绘画作品。这幅作品近王蒙风格,画面上松针的画法与王蒙《东山草堂图轴》中近景正中央的松针画法相似。

《彭泽高踪图》中斜坡的画法与王蒙《花溪渔隐图》中近景处坡石的画法十分相似。都是先用淡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再用淡墨侧峰画出短弧线表现山石暗部,墨干之后用深墨擦出山石的暗部。松树树干的画法也与王蒙的十分相近。右边树干倾斜的角度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中右下角大树的形状相似,且《彭泽高踪图》中陶渊明倚靠的树根裸露处也与王蒙所描绘的树根有异曲同工之妙。

《桃花源》扇面创作于嘉靖十一年,陆治一生中多次以“桃花源”为题进行创作,现存的《桃花源》扇面只此一幅,这也是陆治作品中现存最早一幅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陆治的《桃花源》扇面近于马远、夏圭的画风。

《虎丘剑池图》创作于嘉靖十四年。这种墨色较深的山石画法与吴镇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渔父图》有些相似。吴镇《渔父图》前景山石与树木墨色较重,陆治作品中山石墨色的深浅变化源于吴镇。相较于《桃花源》扇面中的山石,此图表现的更为成熟。山石的切面上较《桃花源》中的山石更为繁密。

时隔两年,陆治于嘉靖十六年为好友朱继甫创作了《练川草堂图》。“练川”是好友朱继甫的别号,这幅作品是陆治的想象之作,为好友描绘一个理想的隐居之所。《练川草堂图》是陆治前期仿倪瓒山水的代表作。

陆治的《练川草堂图》与倪瓒的《虞山林壑图》的造型、笔墨与整体风格有相似之处。两幅作品均是一河两岸式构图。《练川草堂图》中树木与叶子的画法与《虞山林壑图》中十分相似,但陆治的树叶更加繁茂,树木数量种类繁多。

另外,两幅作品都表现出安逸宁静的整体风格,笔墨浓淡相间,富有层次感。与倪瓒相比,陆治的用笔略微琐碎,布局更加繁复。这幅作品山石树木的造型、笔墨与画面的整体风格明显近于倪瓒画风,山石皴法近于王蒙的披麻皴,又受文征明细笔影响,呈现出秀润雅致的风格,可见陆治依然在模仿前辈作品的特色,尝试做些小的变动,融合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中期风格样式程式化

陆治早期绘画师法文征明,在笔墨方面学习文征明细腻松软的线条,但中期的陆治在用笔用墨上与文征明截然不同。

文征明喜欢用皴法或者苔点来加重山石轮廓线附近的墨色,使山石条理结构清晰,画面井然有序。陆治以折笔勾线兼以渴笔皴擦体现山石的坚实质感,层层堆起的折带皴方折却不尖锐,墨色清淡,皴法运用相对较少,不讲求营造立体感与空间感,更倾向抽象与平面化,最后点上少量的浓墨小点苔点。画面构图复杂,细碎却不杂乱。善于在山川中安排略有情节的人物活动,增添趣味性。整体透气,冷静清明,保守严谨。

《天池石壁图》创作于嘉靖二十九年,描绘的是苏州郊区天池山的景色。距上幅有明确纪年的隐逸主题绘画作品《练川草堂》已经相隔十三年之久。陆治摆脱了早期《练川草堂图》中松软的山石质感与缓和的山石造型,独特的笔墨风格在这幅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画构图虽繁,但用笔却相当简练,山石方折坚硬,棱角明显,笔意劲峭,注重个性的表达。左侧巨碑式的山崖高耸奇崛,山体层峦叠嶂,山脚依然弱化处理,由前面的山石遮挡山脚处,虚实结合。

下有流水缓缓淌入画面深处,流水不勾水纹,稍加晕染,与山脚处的朦胧感互相呼应,增强画面的透气感。远处的山石只勾勒外轮廓,并无皴法,注意粗细浓淡变化,山体上色晕染,山脚处依然逐渐变淡。细致刻画的高耸山石与朦胧的远山,表达出画面的纵深感。

时隔三年,陆治又创作了一幅长卷《天池晚眺图》,根据题款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是为了感谢九畴先生的招待,以此画为礼赠予九畴先生的。如果说《天池石壁图》是一张普通竖式构图的照片,那么这幅《天池晚眺图》就是一张同一位置横向构图的俯视全景照片。

两幅图前景处红色框内的山石朝向、造型、笔墨近乎相同,左边的一片树林,树干都是用细线勾勒,注重顿挫变化,内赋色彩。另外,根据两幅作品黄色框内的寺庙位置判断,描绘的应是同一座山峰,虽然《天池晚眺图》是横式构图,但左边桓色框内的山石依然表现出宏伟的气势,《天池石壁图》中橙色框内巨碑式的山石方折但不尖锐,而《天池晚眺图》中层层堆起的折带皴方折奇峭,尖利细劲。

两幅作品山石画法一样,时隔三年,《天池晚眺图》中的笔法稍显自由老辣。远处山峰,两幅作品处理的方法一模一样,细线勾勒,淡墨涂色晕染。唯一不同的是对云气的处理,《天池石壁图》中的云气只是用色晕染体现朦胧美。《天池晚眺图》中的云气用细线勾勒,能明显看出形状。总体看来,两幅作品都摆脱了早期学画时模仿古人作品时的多变风格,已经不能明显看出作品明显近于某一画家风格,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画法,只是用笔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熟练,略微发生些变化。

陆治这段时期隐逸主题绘画作品的画风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固定的描绘对象。画面中安排巨石、云气、水流的组合,并穿插人物活动或者房屋寺庙。第二,繁复细碎却不拥挤杂乱的巨山式构图。第三,尖利细劲的用笔,方折多角,重线条,少存擦。第四,设色清淡,画面清爽。第五,不注重立体感与空间感,表现整体的纵深感与透气感。

晚期阶段风格多元化

陆治晚期有三幅标注明确纪年的隐逸主题绘画作品,这三幅作品绘画风格各不相同,但主题相似。两幅《桃花源》图,一幅《花溪渔隐图》。陆治作画时已经归隐支硎山十四五年。明中期“市隐”己经成为一种潮流,而陆治依然选择归隐山中,必然是有强烈的隐逸意识支撑,才能引导他这种隐逸行为。

嘉靖四十四年创作《桃花源》,这幅作品选取桃花源中“渔人入洞”的情节加以描绘。这幅作品与《天池石壁图》的创作时间虽然相隔十五年,但是在构图上与《天池石壁图》十分相似。

不过在细微之处又有变化,首先是不同景物所占画面比例方面的变化。其次是山石形状方面的变化,用细线勾勒山石的形状,舍弃方折多角的折带皴,山石内尖利细劲的皴线随着外轮廓线刻画,表达出坚硬的质感,强调山石延申的险峻动态。

隆庆丁卯年,陆治又创作了一幅《桃花源》立轴。陆治至十年间有明确纪年的非隐逸主题绘画作品,并未有相似风格,这可能是陆治通过描绘同一主题,以求突破自己固定风格的一种尝试。

《花溪渔隐图》是陆治隆庆二年创作的一幅立轴。陆治在年少时就师法王蒙,学习王蒙的繁密构图,这幅图师法王蒙最成功的一幅作品,与元代王蒙的《花溪渔隐图》有三处相似。陆治的《花溪渔隐图》是借用文征明的窄长尺幅和王蒙的构图与景色,汲取年《桃花源》图片中的山石动态和笔法,结合年《桃花源》图中山石的繁密皴线与走向,最后经过自己的组合调整完成的作品。

综上所述,陆治的隐逸题材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模仿古人绘画,学习前人的整体构图、用笔用墨方法、山石和树木的画法、皴法等,创作时融入在前人画面中学到的方法,甚至直接借用前人画面中的景物,安排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能明显看出作品倾向于某一画家风格。

中期风格样式出现程式化倾向,采用繁复细碎却不拥挤杂乱的巨山式构图,安排尖利细劲方折的山石,朦胧的云气和稍加晕染和河流,穿插寺庙和略有情节人物活动,画面清爽,不注重空间感和立体感。晚期风格多元化,陆治不满足于已经形成的固定风格,尝试用同样的构图描绘同一题材,用完全不同的笔墨方法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画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