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如何满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2023/3/18 来源:不详

培养好在校生,也服务好社会

走进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第宝锋

以灾害科学与工程、灾害社会学与应急管理、灾害医学与健康为主要特色研究方向,聚焦综合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新型国际化学院

学生接受“红十字救护员证”认证考核

12月11日至12日,在四川大学安全应急技能训练中心,来自该校各个学院的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红十字救护员证”认证考核,最终共有名学生通过考核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今年3月,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四川省红十字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专业人员督导下,该学院为选修过该院《安全知识与应急基本技能》等课程的学生提供“红十字救护员证”认证考核服务。

据该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勇介绍,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关于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等要求,该院将为四川大学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作出努力。

突出灾害学科优势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四川大学以“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为理念,在教育部、民政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香港赛马会捐助下,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全球首个灾害科学与工程、灾害医学与健康、灾害社会学、应急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高水平新型学院,定名为“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该学院聚焦各学科前沿,依托四川大学多学科优势,逐步建成具有应对突发灾害与重大危机处理能力,集科学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科研与教学基地。学院立足于灾害科学与工程、灾害社会科学与管理、灾害医学与健康领域,重点聚焦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研究。

年1月,四川大学响应国家建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战略需求,把应急管理和综合减灾,如地震、滑坡、山洪等重大自然灾害孕育演化规律及灾害早期识别、智能监测、应急处置核心技术列入重点发展方向。

国际化与专业化特点鲜明

该学院教师科研队伍国际化与专业化特点鲜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柯瑞卿(GretchenKalonji)教授担任学院院长,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8位外籍教师参与多领域交叉学科研究。该学院在联合国水与灾害高层领导小组、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全球灾害研究机构联盟等国际机构和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具备国际化平台优势。

在具有领军人才的科研框架下,截至年9月,学院引进全职科研人员3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6名。科研队伍的学科背景囊括了护理学、数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土木工程学等与灾害管理和灾后重建息息相关的各学科门类与专业。

医院合作,建成了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联合学校水利水电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成立综合减灾研究中心;牵头申请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智库成为首批22个四川省新型智库之一;作为核心力量之一参与组建的山区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实验室入选应急管理部首批重点实验室。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在校内,学院致力于开展安全应急技能教育,构建了理论与实操相融合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应急准备、自然灾害应对、火灾求生、医学急救等内容,建成教学场地与实验室2万余平方米;面向全校38个院系的本科生开设了29门通识课程,平均每年有1.4万余名本科生选修通识课程、余名研究生参加安全应急技能训练课程;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开设了灾害护理硕士学位项目。

在校外,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公众和专业人士提供防灾减灾、应急医疗响应等培训超过人次。在近几年的雅安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新疆皮山地震、尼泊尔地震、九寨沟地震、宜宾长宁地震、泸州泸县地震等灾害中,学院为灾区灾情评估及恢复重建提供了智力与技术支持。同时,学院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针对相关区域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14名灾害护理硕士项目学生奔赴武汉一线抗击疫情,10名学生参与所在地一线抗疫工作,多人获得四川省政府表彰。

面对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的现实需求及国家战略部署,该学院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灾害大数据、灾害风险评估与制图、灾害心理、应急疏散、社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截至年9月,该学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9名、硕士研究生名。自设并经教育部认证的交叉二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减灾”累计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共人,在综合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

致力培养安全领域卓越工程师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一瞥

■本报记者肖艳鹏

对接公共安全战略与应急管理重大需求,获批教育部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

近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宋英华担任首席专家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精准感知体系与能力建设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该项目从风险隐患精准识别、风险信息精准捕捉、风险态势研判与应对等维度提出加快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精准感知体系。

年9月,该学院牵头与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合作成立湖北省首个校消联合火灾调查实验室

年2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管理学院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系、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组建成立了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自年起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置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年起培养以应急管理为特色的本科层次人才。

工管结合交叉融合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是为对接公共安全战略与应急管理的重大需求而成立的一个高度交叉融合的学院,坚持“工管结合、交叉融合、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致力培养安全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和应急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设有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公共管理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安全工程(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应急管理(国家首个专业建设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公共事业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有着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5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拥有面积超过平方米的应急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室,有工业安全与消防、安全监测检测、职业安全卫生、工程安全、大数据管理等5个基础实验室和4间智慧教室。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与多个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近3年学生荣获国家级竞赛奖励20余项;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应急管理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国家新一代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研究等。

首个获批应急管理本科专业

在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公布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武汉理工大学申报的应急管理专业成功获批。这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

应急管理专业建立在该校管理科学和安全科学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等环节,聚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数据与决策机制优化、应急资源调配与保障能力整合、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韧性提升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培养掌握风险管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应急管理等方面知识技能,熟悉韧性城市、应急物流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应急决策与指挥、安全韧性城市规划与管理、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风险管理、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从年开始招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急管理方向)本科生,目前有两届毕业生共人,就业率%,毕业生主要流向中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强调数理和软件基础

互联网与大数据行为分析、大数据传播与舆情分析、智慧安全城市、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研究、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公共政策决策与评价、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训等都是应急管理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该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需要适应较高难度数理、软件、研究方法等课程。

尤其是应急管理专业的大数据应急管理、韧性城市与风险管理两个特色方向,对学生提出了具备大数据基础和“工管融合”的知识与能力整合要求,学生既要懂数据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数据科学知识,又要懂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开发等工程知识,还要懂管理决策、风险管理、城市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科学知识。

该学院应急管理人才的培育还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和产学研融合式培养。依托学院及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适时接触、尝试科学研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及多个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学习机会。

此外,该学院为疫情防控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智库支撑,承担我国应急管理蓝皮书《中国应急管理报告》的编制与持续发布工作,以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学生怎么说

要清楚自己在学校应学会什么

■孔祥森/口述肖艳鹏/整理

我目前正就读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区别于通过高考考入本校的学生,我是通过学院面向消防救援队伍优秀消防员的单独招生考试考入的。与从高中直接迈入大学校门的同学相比,在消防救援队伍工作过4年的我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更清楚应该在学校学会什么。

我感到,转制以后,队伍的专业性更强,对指挥员的要求更高,对指挥员的需求也更大。在这个背景下,我通过努力考入了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踏入学校,我的目标就是从消防员向指挥员转变。

入校前后的两次案例讲解课令我印象深刻。年3月底,四川西昌森林火灾中传来的噩耗让正在备考的我无比悲痛。在灭火安全课上,中队长以木里和西昌森林火灾为案例进行分析,当时的我脑子里并没有什么战术战法的概念,我觉得作为一名消防员,只需要听从指挥,将任务完成即可。

第二次是入学后,在一堂案例讲解课上,白夜教授为我们解读了木里和西昌两场森林火灾的扑救细节。我脑中涌上了一个个问题,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作战计划?如何提升队员逃生能力?作为一个指挥员如何将指战员完整地带回来?这种由如何完成任务,向如何指挥队伍完成任务的转变,正是我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学院的培养,使我不断朝着成为一名合格指挥员的目标迈进。

在我看来,从实践到课堂再到实践的路子是很有成效的,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的教学以应用型科目为主,贴近实战,有效满足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我相信,坚持以满足队伍需要为导向,就能够培养出更加契合需求的人才。

在校期间应多参与实践学习

■刘青云/口述朱广涛/整理

我本科就读于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专业,现为防灾科技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年初,我有幸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应急管理局实习了一个月。在实习期间,我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了日常工作,通过聆听学习重要会议内容与精神、整理会议记录等工作进一步了解了应急管理局工作的实际内容。最后我提交了《张家口市市民广场中心避难场所设计方案》报告,圆满完成实习内容。

在实习过程中,我感到,本科所学专业技能对实习期间的应急管理工作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在本科期间,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核心课程包括灾害学、地理信息系统、灾害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防灾规划、应急管理专业英语等,我还选修了社会冲突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应急物流概论、C++程序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学校要求学生每年暑假参加实习,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

我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能覆盖现阶段应急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内容。我校是因地震而生的,近十几年,我校一直注重应对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事件的专业素质培养。

我希望在校期间能更多地参与到应急管理机构的实习中,接触更专更深的内容,成为兼具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应急管理预备人才。

观点

破解“招不来”与“用不上”两难问题

张向阳

高校应急管理类专业应对标应急管理职能,引导学生增加对实际情况的认知

深化校政、校企合作,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

“能用的招不来,招来的用不上。”这是笔者在应急管理部门多年工作中发现的,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在招录人员上陷入的困局,这反映了现有人员招录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基层需求,期望有政策倾斜,或能从定向培养渠道招入能“为我所用”的应急管理与安全领域人才。

过去,基层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为了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常常想方设法以安全生产执法支(大)队名义向政府人事部门争取合同制员工,每年能招录到两三名大学毕业生。几年下来,这些人员经过执法岗位的锻炼,逐渐进入角色,不少人能较好地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但是,他们在单位年度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招录时,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入编:要么文凭专业不对口,要么文化和业务考试进不了前三,要么年龄超限。笔者见过一名合同制员工连续考了3年,都因专业不符合要求未能如愿,最后只能放弃,到国企竞聘了安全主管。

基层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招录人员对素质能力水平的高期望值,无疑抬高了用人门槛,在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只能在招录数量上求平衡:第一,因为单位用人紧张,要人心切,但人社部门事先确定的岗位和招录条件未必符合实际需求,不想错过年度招录,便出现了“招来的用不上”的现象;第二,由于没有人才定向培养渠道,也没有专业院校定向分配的机制,基层应急管理和监管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第三,即便人社部门的招录条件设定了从事相关工作的年限,但大多数人缺少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因此,应急管理部门要综合考量人员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同基层需求相对接,明确办学的定位,有效解决供求之间脱节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应急管理类专业应对标应急管理职能,着力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首先,学校要加强行业专项课题研究,注重从应急管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加深对实际情况的认知,做好“入行入职”的思想准备。其次,学校可以通过采取深化校政、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培养受基层欢迎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可以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通过“场景式培养”“定制化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岗位,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根据供需关系培养专业人才

薛荣明

人才培养要打牢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范围

还应将法律法规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纳入学习范围

我在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江苏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借调到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应急管理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工作。在工作中,我对人才培养有了一些思考。

当前,高校的应急管理类专业普遍偏重安全工程方向,我个人觉得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辅之以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果“外行指挥内行”,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埋下隐患。另外,是不是“专业”要在实践中检验,也要以坚实的专业知识背景为支撑。总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应该以学好技术知识为基础。

应急管理涉及众多领域,因此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较广泛。与之对应的,高校的课程包括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通识课程和安全管理、新闻传播、心理学等管理学通识课程。

此外,还应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纳入学习范围,使学生牢牢树立安全红线意识。

率先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均有各自的底蕴和特色,应该鼓励其多多探索,根据人才供需关系,突出本校特色,培养出具有鲜明特色、某一专业领域技术一流的人才。毕业生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后,在各自的岗位深耕,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均有望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责任编辑:肖艳鹏

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编辑:庞舒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