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时千娇百媚,独享曲盛菊荣,昆剧进入了发
2023/1/23 来源:不详从约公元-年前后这段时间,昆剧进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长达年鼎盛尊荣、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昆曲新声流布南北,影响波及四面八方,文人创作昆腔传奇剧目已形成风气,昆曲的家班和职业戏班也成蔓延之势,昆剧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亦渐次形成。可谓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昆曲起初主要是指清曲家的歌唱艺术。到了隆庆、万历以后,平民百姓风行随口清唱,清曲家地位也随之提高,赏曲、度曲、吟唱昆曲,在当时成了上流社会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一般的文人学士、封建士大夫等都把这些看作怡情养性、彰显才华的风雅之举。文人曲家为了规范曲唱还编订了《吴欲萃雅》、《词林逸响》《太霞新奏》《南音三籁》等清唱曲谱。清唱活动对于提高和普及昆曲艺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万历年间,苏州官绅富豪蓄养家班之风盛行,民间职业昆班也蔚为大观。每年一度的中秋虎丘曲会,更是成为千万清唱者必至之处。“虎丘曲会”是苏州历史上规模宏大的、由民间自发而至的昆曲盛会,是文人雅士、曲家词客,打破阶层,同台竞技,独逞一时之盛的昆曲雅集。明人公安派文学领袖袁宏道作有小品《虎丘》,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萧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领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追都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菌累席,置酒交荷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梅器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喝者千百,声若聚城,不可辨识。分曾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嫁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签,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萧,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萧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乌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一直到清乾隆以后,随着昆曲的衰微,虎丘曲会才渐趋沉寂。随着清唱的风行和家班、职业戏班演剧活动的频繁,文人墨客的作品层出不穷,创作和演出的繁荣促进了昆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性人物就有曲律大家沈理和剧作大师汤显祖,在进一步完善昆腔传奇和提高戏剧作品品格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作品的原创和首演都是由家班来完成的。像今天依旧风靡昆剧舞台的《义侠记》的作者沈现,主张“合律依腔”,“专尚本色”,影响较大,逐渐形成曲学流派,其影响一直延伸到明末。
主要成员有吕天成、王骤德、卜世臣、叶宪祖、冯梦龙、顾大典、汪廷讷、史槃等。学界称为“吴江派”。以《牡丹亭》《邯郸梦》等为代表作品的汤显祖,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室滞进拽之苦,恐不能成句也”。因汤显祖创作成就影响巨大,一批曲家主动学习,在创作和理论上形成一股潮流,后人称为“临川派”。
家班的兴起,始自明代嘉靖年间,像李开先、何良俊等名人都蓄有家班。昆曲家班的演员均由购置的女伎或优童组成。家班主人将这些孩子交给聘来的曲师进行教习,还有一种是由职业演员组成的家班,称为家班梨园。家班的演出主要是自娱自乐以及招待宾客,进行社交,有时也以私人班社的名义进行营业性演出。李开先罢官回家便蓄养家班,以曲自娱。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八载,“中麓家戏子几二三十人,女妓二人,女憧歌者数人。”
何良俊自己也从小就嗜好昆曲,他自称:“余家自先祖以来即有戏剧,我辈有识后,即延二师儒训以经学,又有乐工二人教童子声乐,司箫鼓弦索。余小时好嬉,每放学即往听之。”当他弃官回归故里,便开始蓄养家班,还专门聘请来正德年间曾任职于北京教坊的顿仁给家班授曲,所以他的家班有着很高的演唱技艺,尤以唱北曲最为著名。“余家小赞记五十余曲,而散套不过四五段,其余皆金元人杂剧词也,南京教坊人所不能知。”(《四友斋丛说》)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家班如雨后春笋,著名的家班有申时行家班、邹迪光家班、顾大典家班、屠隆家班、吴越石家班、张岱家班等等。杨绳武在《书顾伶事》中记载了申时行家班的景况:“相国家声伎,明季为吴下甲,每一度曲,举座倾倒。”申家班中有擅演旦角的沈娘娘、张三、顾伶,擅演白面兼老生的周铁墩等。当时苏州有“上三班”的称谓,申班就居于“上三班”之首。申班还以搬演《销记》为号召,当时就有“申《皱销》,范《祝发》”(范指范长白家班)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大。
明代的家庭戏班分为家班女乐、家班优童、家班梨园三种类型,成年男伶的家班则晚些。到了清代前期,昆曲的家班持续兴盛,著名的尚有冒襄家班、秦松龄家班、曹寅家班、毕沅家班等。直到雍正、乾隆两朝一再发布禁令后,才逐渐消退,转而成为由王爷府等后台资助的民间班社。在当今北方昆曲剧院的档案室里,陈列着仅有木质本色的两个戏箱,就是当年醇亲王资助给河北高阳戏班的原物。
到了明天启、崇祯年间(一年),以昆曲搬演传奇的创作和演出非常浓烈,民间职业戏班兴旺发达,仍以苏州为中心流布全国。南京、北京及江南地区的官僚士大夫对昆腔的爱好近乎痴狂,置备家庭戏班宴饮观剧,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有时也会粉墨登场。秦兰微《天启宫词》记有这样的诗句:“驻弊回龙六角亭,海棠花下有歌声。黄葵云字猩红辫,天子更装踏雪行。”
说的是天启皇帝熹宗朱由校,在德胜门外回龙观六角亭与伶人高永寿等演唱昆剧《风云会·访普》的情形。不仅如此,连一向以勤于朝政著称的明思宗崇祯帝也有多次观看昆剧的记载。可见明代后期昆剧就已经深深扎根于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