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苏州传,半部文化史刘传铭谈新著

2022/8/30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也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条漫长辽阔、时光斑驳的道路上,是行路人的山水迢递。从“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条路上不仅有不同的国家民族,更有数不清的名山大川、楼台城阙,是它们给了“丝路人”以生命的滋养,它们,也打上了形形色色“丝路人”的文化烙印。

《又见繁华:苏州传》

《又见繁华:苏州传》是我们“一带一路万水千山”项目的第一本。也应该是最吸引人的一本。

即使从未去过,我们也知道,苏州有门、有桥、有园林。苏州的妙处无需多言。然而在一个文化学者眼里、笔下“何为苏州”?

何为苏州?

刘传铭

苏州是一部大书,一部旧书。是一部泛黄的,蚀孔斑斑的,用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秦篆、汉隶在竹帛、唐草、缣丝上写出上卷和在澄心堂纸、浮玉山石上用西泠刻刀写出中卷的古书;同时又是一部由俞曲园、叶圣陶、胡适之、郁达夫、林语堂、朱自清、钱穆、陈从周、王蒙、陆文夫等接棒书写,并由无数后学青年继续书写“未完成的交响乐”般的下卷的新书。

人们将许多“苏州史书”(包括苏州历史典籍资料、地方志和近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苏州文化丛书》等)捧在手上的时候,也许能看见这个城市有些模糊却还算完整的轮廓。但是当一部好的《苏州传》被翻开之后,相信每一个想读懂这个城市的人便会沉溺其间,犹如游弋于八百里烟波浩渺太湖中的一条小鱼,备感愉悦舒畅竟忘了自己身在何方甚至也忘了自己,并且会用素心人才能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文字吐写出对它的痴情与眷恋,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书的一页,和那些夹在书中的吴侬软语的吟唱、风正帆扬的渔歌、隔墙跳跃的欢笑、穿透岁月的夜半钟声一起,幻化成这个城市的历史与传奇,变身成“苏州人”。一个人地理上的归属不仅是指他的故乡,更是他对心之沉醉的生活空间的认同和热爱。

一部好的“城市传”无疑是解码一座城市的钥匙,能揭示这个城市的伟大和平凡;其更高的境界是使读者调动自己全部知识储备并激活敏感的温情,和作者一起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尖品,用手掌抚,用脚步量……真正地全面感知这座城市。读者只有沉溺于自己的独特体验,阅读的时候才能走进城市,合上书本的时候才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看见它的天际线风景,盛衰之变,风物淳美,躁动与激情的人文精彩,以及它对内动力发掘外的开拓,展望它的魅惑与绝世风华。

《苏州传》是文字意义上的城市“考古”,更可以延伸成对当代生活层面的“考现”。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才是正心正信正行正道,才是对一个城市历史隐秘和现实呈现的关联观察与剖析,“考现”也就自然而然地衍化成眺望未来……希望这部既“考古”又“考现”的《苏州传》能完成设定的任务。

“樱桃饱满过姑苏”,不知道这一句算不算诗。我在无数次乘坐沪宁线的火车经过苏州时,都不自觉地吟出这似诗非诗的七个字。内中道不清说不明的情愫便是对苏州朦朦胧胧的欢喜和寄望。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文革”噩梦将醒、新世纪曙光渐亮的那几年,我这个少不更事、长于江淮小城未见过世面的青年,虽然接受启蒙教育时读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曾浮想联翩,然终究纸上得来,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对于苏州的爱与哀愁也只是浅浅地一笑而过。随着年齿渐长,知道了那句脍炙人口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便开始认认真真地向往天堂的模样。岂料美好总是追之愈急、离之越远,后来又读到现代文学中郁达夫、徐志摩、林语堂、胡适之等人关于苏州的散文,越发被勾起了渴望……

向往久了便会造梦,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在登虎丘山,逛观前街,漫步七里山塘,泛舟无涯太湖……只是情之深沉不能替代境之真切,对苏州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夜泊小舟的摇晃模糊之中。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间看到了一本陈从周先生写的《苏州园林》和配文的黑白照片

才稍稍明白“庭院深深深几许”“小有亭台亦耐看”,这样的“人间天堂”就是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并非一句虚言。尤其是陈从周于“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处盘桓忘归的情致令我感受到这种兴味无穷的优雅是那样具有魔力,当然“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江南风流对一个懵懂少年的诱惑更令我堕入“情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到苏州时我便已爱上了这座城市。相对于故乡合肥而言,这样去爱上一个不熟悉的异乡,无疑是精神早已出轨了。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记不清其间多少次踏访过苏州。寒山、网师、拙政、沧浪、盘门、葑门、山塘、周庄、甪直,当然还有近年来常去的工业园、金鸡湖、独墅湖、大学城、科技园、创业园、高新区、保税区,零零碎碎地追古访今,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我总是想拼凑起一个完整的苏州印象:一幅既有城市天际线起伏勾勒,又有街巷格局变化转折的图画;一座前世已然凝固成雕像,如今脉搏依然在跳动,能嗅到雨巷花香、看见月桥树影的苏州。然而,一次次兴味葱茏的造访、一次次莫名的失落又总是在提醒我,浮光掠影般的赏玩无法见到海洋底部的贝壳,梦中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梦游人,只有理性的沉思才能清醒地造梦。

苏州

我开始寻觅一把解码“天堂”的钥匙,去揭开一座伟大而又美丽的城市的奥秘。今天,我想把一个人的独特体验,变成全体“苏州人”,即生于斯长于斯、游于斯乐于斯、知于斯忘于斯以及想来未来、来了还要来、不来就要来、来了不想走的所有“苏州人”之全息感知,将其梳理出来并记录下来,留给这个世界留给未来。

人们会在《苏州传》的最后一页看见苏州的同时也看见江南,看见中国,看见自己。

据说,苏州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来没有迁移挪动过的城市。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余丰富,故事跌宕起伏……关于苏州,“东方威尼斯”一类蹩脚的比喻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泛泛而谈,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真爱与追问。

苏州的历史堪比长安和罗马,这可不是据说。然而它终究没有变成长安、罗马那样的宗教圣地、经济枢纽、军事要塞、政治中心合而为一的超级大都市和一个国家的首善之都。原因何在?到底是为什么?

梳理苏州宗脉、描画苏州风韵、探索苏州精神,不妨就从“何为苏州?”设问开始。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连串新问题的产生和纠结的开始。

在专注地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补课后,我很快就发现:原来苏州故事已几乎被人说尽了、说绝了、说死了,同时也让听的人听烦了、听厌了、听得不想再听了。

从《越绝书》中“上溯夏禹,下迄两汉”,到《左传》里的“季札挂剑”,“吴越春秋”,到《史记·吴王濞列传》,到《三国志》中的吴主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振兴江南,到白乐天、范仲淹、苏舜钦、苏东坡、倪云林、文徵明、唐伯虎一干人物宦游踏访、托物尝梦、一诗一画、寄情笔墨,再到近世王世贞、俞曲园、叶圣陶、胡适之、郁达夫、林语堂、钱锺书诸人的一记一叹一咏一歌,好像凡居、游、访、饮于苏州有些瓜葛的人,若无一诗一文则不可称文人,

不可言到过姑苏。于是,一千个人的笔下就会有苏州之千般滋味、万斛喜忧。这些林林总总或平淡或精彩的叙述纵使是吉光片羽、绚烂耀目,抑或是诗思隽永、令人神往,然并未从总体上回答“何为苏州?”这个简单的设问。于是,苏州便成了人人口上有、个个心中无的支离破碎的苏州,一个淹没在概念之水、浮泛于似是而非认知的苏州。如今,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苏州人似乎已经不完全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而来自天南地北的无数踏访者更无法找到期望中的天堂。古之苏州以园林胜,以文化胜,今之苏州又添加了科技胜、教育胜、制造胜……今天,作为现代城市的苏州前程似锦,繁华更甚,体量更大,体魄更强。苏州有足够的资本笑傲群城。

人们也许不知道,作为一方独特文明圣土的苏州即将沉没或许已经沉没。这一切首先要拜历史上征战兵火、水旱瘟疫所赐,苏州城数建数毁,面目多变。半个多世纪以来,近似疯狂的大拆大建一时功过难定,虽然有古城保护的若干措施庇佑那些断垣残壁,但也仅是小补而无大用。城市日新月异,人们欢呼雀跃;城市阵痛不已,人们迷茫彷徨。加上一些所谓的保护与美化犹如是在美人脸上做整容手术,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对于古城而言,我们很难避免当代城市发展的悖论:建就是弃、拆即是毁。对于大多数中国古城来说,我们错过了修复和保护的最佳时机,一错百年。这还仅仅是指一个城市的物理空间,而城市精神的梳理解读,阙如罔闻。一九二七年,钱宾四赴苏州省立中学教席时即有慨叹:苏州自吴阖闾、夫差以来,两千五六百年,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一城市。城内远近名山胜迹,园林古刹,美不胜收,到处皆是。余在苏中三年,游历探讨,赏览无遗。惜为本书体例所限,未能详述。窃意此城,自余当时所见,倘能一一善加保护,其破旧者则略为修葺,宋元明清近千年之历史文物,生活艺术,远自宋代之致和塘沧浪亭起,直迄清末如俞荫甫之曲园,吴大瀓之愙斋,依稀仿佛,一一如在目前。举世古城市,当无一堪与伦比。

惜乎近代中国破旧开新,其抽象方面之学术思想犹尚有图书馆所藏古籍,可资搜寻,其具体方面实际人生,则毁弃更易,追究无从。此实一大堪惋惜之事也。

由于时代久远、王朝更迭等复杂原因,我们无法像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上重建德累斯顿那样,让一个城市“复活”。尽管如此,也不必将遗憾定格成绝望。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今天,慎终追远的传统让我们至少知道,今天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完整故事,来激活这个怀玉抱璞之地的热情与反思。这样的使命如果由一部“城市传”来开启的话,这本书就绝非仅仅叙述它昨日的辉煌,也不是只收拾那些飘在风中的支离破碎的往事与逸闻,更不是一部风光纪录片的解说词或者旅游指南。“城市传”应该是对存亡续绝历史的沉思和让人认识未来的精神平台。

这本《苏州传》首先是一个外乡人在叙说苏州。一方面有隔靴搔痒、抓不到痛处之嫌,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远观得全面,入境感觉新”呢?包罗万象的前尘往事早已斑驳模糊,甚至无迹可寻。那些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古刹钟声、玲珑园林勾勒的城市风景只会是人们以今测古的镜像和幻觉,那些虚掷繁华、沉醉风雅、浮在表面的故事更令后人离真切的姑苏愈行愈远。在误读的语境中时间久了,苏州也就天堂路遥。其情如释绍昙延续寒山之叹“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何况已然百年千年!对于年轻一代苏州人来说,没有记忆,何来忘却?唯祈望这本《苏州传》能找回历史上那个结结实实存在的姑苏,和现实中真真切切矗立于新时代面前这个古老而年轻、模糊而清晰、陈旧而鲜活的苏州。

苏州于我早已不是他乡而是故乡,是一个家。

它是一个草木芬芳、杯盏温热、脉动安详、幸福在握的宜居之地,一方繁华照眼、丝管悠长、书香弥散、衣锦食美的热土。

这也许就是天堂的模样,一个让所有人都乐于迷失在其中的城市。

然而在乡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都市同质化的时代发展中,苏州又正在“消亡”。如何存亡续绝,如何革故鼎新,“何为苏州?”已经不是一个城市之问,而是时代之问,文明之问。

若你不了解苏州,那就是不了解历史,不了解中国。

《又见繁华:苏州传》

最后作者说:

最应感恩的还是这座伟大而又美丽的城市—苏州。她的赫然存在,便是留给世界的一份考卷:何为苏州?这本《苏州传》聊算我的抢答,不知读者能否给一个及格的分数。

这是一本苏州传,

更是一部文化史,

梳理姑苏宗脉,探索城市精神,

回望如烟往事,呼吸江南气韵,

穿越千年尘沙,又见苏州繁华。

刘传铭教授在首发式上

作者简介:刘传铭,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学术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南社文史馆馆长,长江商学院特聘教授,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外文局重点项目大型丛书《丝路百城传》总主编,大型系列丛书《一带一路万水千山》总主编。中国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大型文物展《又见大唐》总策展人。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百集大型纪录片总撰稿。

#苏州#

整理

Linda

书籍作者

刘传铭

日期

年8月14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