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罗隐在苏州虎丘,写了一首五律,颔

2024/12/8 来源:不详

刘云涛 https://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晚唐诗人罗隐,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他的很多诗歌都深受后人的喜爱,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等等。

而他的《姑苏真娘墓》,您可能没有读过。

但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尤其是颔联的两次过渡,非常巧妙。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好在哪里。

春草荒坟墓,萋萋向虎丘。死犹嫌寂寞,生肯不风/流。皎镜山泉冷,轻裾海雾秋。还应伴西子,香径夜深游。

先简单介绍一下人物背景:真娘,从小聪慧、娇丽,为了逃避安史之乱,流落苏州,被诱骗到妓/院。因真娘才貌双全,很快名噪一时,但守身如玉。苏城有一富家子弟叫王荫祥要娶她为妻,真娘为保贞洁,悬梁自尽,死后葬于苏州虎丘。

苏州虎丘

1、春草荒坟墓,萋萋向虎丘。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坟墓边长满了春草,茂盛的野草面对着虎丘。

这两句很简单,描写了真娘墓周围的环境。

野草繁茂,我们正常人都会理解成“荒凉的景象”,对吧?

可是诗人不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继续读颔联。

2、死犹嫌寂寞,生肯不风/流。风/流,在古语中是褒义词,因为主人公是女性,可以理解成“风/韵”。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死了以后还嫌太寂寞,活着的时候怎么会不愿意追求风/韵呢?

这两句很值得品味。

首先,诗人为什么会认为真娘还嫌太寂寞呢?

就是因为“春草萋萋”。

野草繁茂,本应该是一种很荒凉的景象,但诗人认为,这是因为真娘太寂寞了,所以她让这些春草来陪她。

您看,茂盛的野草,一下子就变得有情有味,这也反映了真娘死后仍然不甘寂寞的性情。

这就是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

其次,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句“死犹嫌寂寞”呢?

为了引出后一句“生肯不风/流”。

您看,颔联其实共有两次过渡,诗人想写/真娘生前的“风/流”,但是他没有直接写。

(1)首先,通过眼前景(春草萋萋)起兴,引出了真娘“死犹嫌寂寞”的性情;

(2)再用“死犹嫌寂寞”的性情做铺垫,并通过反问引出了真娘生前的“风/流”。

诗人为什么要用两次过渡呢?这不是很累赘吗?

不,这恰恰就是诗人的妙笔。

这样写不仅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真娘生前的“风/流”,而且还打破了一般律诗的行文结构。

我们先读完整首诗再来分析。

山泉

3、皎镜山泉冷,轻裾海雾秋。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妆镜像寒冷的山泉水一样明净,衣裙像秋天的海雾一样轻柔。

这两句很含蓄。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这两句是诗人在回想真娘生前的“风/流”。

真娘是如何“风/流”的呢?

诗人选了“镜”和“裾”这两个物体来做比喻。

镜的特点是明净。

佛家有偈语:“心如明镜台。”

镜的明净,其实反映了内心的纯净。

裾的特点是轻柔。

而轻柔的衣裙,其实反映了身姿的轻柔。

这是侧面衬托的写法,不正面写内心和身姿,而是通过描写镜和裾侧面衬托出来。

您看这两句,既包含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又含有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这两种手法的糅合,就增加了诗的含蓄。

这也是诗人的独到之处。

好,到此为止,诗人已经回想了真娘生前的“风/流”,就是内心纯净、身姿轻柔。

那么按一般律诗的行文结构,尾联应该怎么写呢?

起转承合,尾联应该要“合”首联,对吧?

而首联是写“眼前景”,那么尾联应该也要回到“眼前景”。

我们来读尾联。

海雾

4、还应伴西子,香径夜深游。西子,西施。香径,采香径,传说当年西施来到这里采集香草,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还应该陪同西施,夜晚在采香径游玩。

莫名其妙!

诗人不仅没有回到眼前景,而且展开了更丰富的想象。

他居然想象:真娘还应该陪同西施,去采香径游玩。

真娘是唐朝人,西施是战国人,她们怎么可能一起游玩?

罗隐这是喝醉了吗?

没有!

诗人有两个意图:

(1)有意把真娘和西施放在一起,目的很简单,用西施做陪衬,抬高真娘。

也就是说,在诗人心中,真娘的美貌和才智是可以和西施相提并论的。

(2)采香径是美好的地方,但为什么夜深了还不愿意离开?这侧面表达出真娘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可见,尾联也是在写/真娘的“风/流”。

苏州虎丘塔

5、总结我们来看这首诗的行文脉络:

首先,诗人写了眼前景,春草萋萋,为下文/做铺垫;

其次,经过两次过渡,诗人引出了真娘生前的风/流;

然后,通过比喻和侧面衬托的手法,描写了真娘的风/流,即内心纯洁,身姿轻柔;

结尾,诗人展开想象,借西施陪衬,抬高真娘,并且侧面表达出真娘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将真娘的风/流推到了更高一层。

那么,尾联为什么不回到眼前景呢?

我们常见的律诗行文结构是:首联/总领全诗,颔联写景,颈联写情,尾联再合首联。

但是这首诗不一样,诗人在首联先写景,颔联采取了两次过渡,将诗的重/心转移到了“生肯不风/流”。

也就是说,“生肯不风/流”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

不管是首联,还是颈联和尾联,都是为这一句“服务”的。

虽然与一般律诗不同,但这首诗的结构反而更加密切、紧凑。

这是形式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内容上,诗人一反常态,从野草的荒凉之中挣脱了出来,把一首本应该伤感的凭吊怀古诗,写得有情有色,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内容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唐诗#

您觉得这首诗写得巧妙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