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巡礼苏州博物馆一馆两址错位发展再现

2024/10/22 来源:不详

"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年,坐落于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忠王府"内。苏州博物馆新馆(本馆)于年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本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本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位于苏州高新区长江路号,距离本馆约8.4公里,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西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展陈面积平方米,仅展陈面积就是苏州博物馆的4倍。西馆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其中特意设计了4座地下庭院。西馆于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年9月底起试运行。

苏州博物馆新馆(本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本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拙政园。不远处还有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作狮子林。博物馆所在地周围的古迹尺度偏小,高度较低,建筑体积比较亲近于人,而且建筑形式多为殿、亭、廊等古典园林的建筑符号。因此,在博物馆的设计中,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的诠释。

苏州市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坐落在苏州娄门内东北街号,现为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现有建筑群共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基本格局还保持着中路、东路、西路三部分。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在拙政园旧址上兴建的,整个建筑雄伟壮丽,布局严谨,曲折宽敞。至今仍保存了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彩会"、九幅清新隽秀的彩绘壁画以及浑厚朴实的龙凤窗格、神态生动的石狮等太平天国时期重要的遗存和艺术珍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作为苏州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馆在定位上与本馆错位发展,在呈现姑苏文史、传承江南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开拓视野,引进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展览,并立足自身研究力量策划原创系列展览,力求在新的平台上为观众擘画世界通史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崭新图景。

苏州博物馆西馆共有5层。三楼临展厅为"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陈列";二楼为工艺馆:"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和国际馆:"古罗马:城市与帝国";一楼为通史馆:"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地下一层为探索体验馆,聚焦3~12岁儿童,“主题型”展教结合的空间;地下二层为文物库房,不对外公开。

基本陈列

苏州博物馆新馆(本馆)有吴门书画、吴中风雅、吴塔国宝和吴地遗珍四个基本陈列。

吴门书画

苏州博物馆自年成立以来,积四十余年力搜集、庋藏传世书画,成绩可观,其质其量均称一流,尤以吴派及吴派源流诸子、四王吴恽及其源流诸子、扬州画派诸子等作品为翘楚。

吴中风雅

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这不仅是因为苏州是山川钜丽、风土清嘉的江南奥壤;声名文物、群彦汪洋的人文渊薮;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都会;更为具体而感官的是麋鹿姑苏的吊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闲隐君子的雅人深致,乃至衣服屋宇的穷极华靡、饮食器皿的备求工巧、俳优伎乐的恒舞酣歌、宴会戏游的殆无虚日等诸如此类的苏州物质文化与消费生活的城市印象。

展厅分为雕镂神工、文房雅事、闲情偶寄、迎神纳财、锦绣浮生、宋画斋、书斋长物、陶冶之珍和攻玉巧技九个部分

吴塔国宝

"吴塔国宝"突出展示了苏州两座标志性佛塔虎丘云岩寺塔和盘门瑞光寺塔内发现的国宝级佛教文物,分"宝藏虎丘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塔放瑞光瑞光寺塔佛教文物"南北两个展室,仿八角形砖塔的展室格局和主次分明的布局形式直观再现了文物保存原貌,充溢着庄严圣洁的宗教情怀。

吴地遗珍

苏州,吴地中心,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1万年前,苏州三山岛人类活动的足迹,拉开了苏州人类历史的帷幕;年前吴大都的建立,迈开了苏州城市文明的步伐。苏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人间天堂"。

展览分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锦绣江南、都会流韵四个部分,用苏州出土的文物讲述了这个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斑斓的风土人情的城市故事。

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基本陈列有纯粹江南、技忆苏州、书画苏州三个基本陈列。

纯粹江南

"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是苏州地区首个通史性质陈列,以文物讲述苏州自旧石器时代至民国之间一万多年的发展历程,详细揭示苏州之东南重郡、商业辐辏、人文荟萃等"姑苏繁华"意象,追溯江南由"尚武"至"崇文"的民风嬗变。展览从"城、史、人"三个方面展现苏州万年文明史、二千五百年城市史,溯源苏州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

展厅陈列吴王余眛剑等重量级文物,并展示天宝墩汉墓、黑松林三国墓、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太仓樊村泾遗址等数十年来苏州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共展出文物余件/套,重点文物件/套。

技忆苏州

宋元以来,物阜民丰、文化繁荣的苏州滋养出巧夺造化的苏作技艺。在文人品位的熏陶下,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等技艺,无不精巧雅致、神乎其技,不仅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更由江南及宫廷,由宫廷及海内,引导了"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全国时尚风潮。

"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讲述一个从宋元及至当下的苏作工艺故事。展览分三个部分:"雕玲珑",以精工雕刻玉石竹木牙角凸显苏州技艺;"琢绮丽",用民俗雅玩再现古今苏州人的雅致生活;"绣华彩",凭锦绣缂丝还原蚕桑禀赋的江南织造。

展览包含玉雕、竹刻、金属制作、民族乐器、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式家具、苏绣等传统工艺,共展出文物余件/套,重点文物件/套。

书画苏州

"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陈列"展出自宋迄近代书画精品58件/套。

展览分为两条主线,一方面贯通古今,以宋代写经、元代《七君子图》、明代吴门四家书画、晚明徐渭《咏墨》《咏剑》、清代扬州画派、近代海上画派等精品追溯苏州地区书画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以"苏州"为立足点,挖掘书画中呈现的江南地域文化,多维度展示苏州的书法、绘画艺术。

镇馆之宝

春秋吴王余眜剑

剑长57.5,宽4.8厘米,一字窄格,圆首,圓莖带箍,宽斜从,中部起脊,双刃弧曲,有束腰。保存基本完好,中上部断裂,剑脊两侧共铸有铭文75字。此剑铭文为目前所見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其内容涉及到"寿梦、余昧、余祭"三位吴王,且有伐麻、伐荆楚、伐越等内容,也涉及到吴国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之制,修正了《春秋》中的史实错误,具有很高的展示、研究和文献价值。

宋代真珠舍利宝幢

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一个封存已久的宝藏,宝幢即是其中之一。宝幢置于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的正面立墙上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

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边形,下有双层方涩,向上弧状收束。中间分置银狮、半圆雕供养人及木狮。须弥座上周置勾栏,内作大海,须弥山从中耸起,一条满身缀珠的九头龙在山与海之间盘旋。海面升起八朵木制祥云,云头分别站木雕四天王、四天女。

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守卫。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经幢中间是一只用来供奉舍利子的浅清色葫芦形瓷瓶及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

幢顶的佛龛内置一尊木雕趺坐佛祖像。佛宫外有八根殿柱,柱上承八角形斗拱梁房殿顶及戗角。殿顶又设漆龛,内盛金质宝瓶。华龛上罩一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盖上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华盖上部为刹,以白玉、水晶及金银制成。八条银链从刹上垂下并与华盖八角相连。

刹顶是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金光闪闪,意示"佛光普照"。真珠舍利宝幢,选材名贵,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整个宝幢共用珍珠四万余颗,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珍贵的宗教艺术品。

宋代盛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

年发现于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只内木函之中。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

木函上的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形象生动,气势雄壮。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元代《七君子图》

此手卷宽36cm,长cm,即缪文子《寓意录》所载《竹林七友》也,为过云楼后人顾笃琨捐赠,集中了元代赵天裕、柯九思、赵原、张绅、顾安、吴镇六位写竹行家、七幅墨竹于一卷中。其中柯九思有两件作品,一共七件,故称《七君子图》。

在长达10米的卷中,描绘的墨竹或丛竹烟笼,或老干斜出;或为龙角,或为纡竹;或作推蓬,或如凤尾;形态万千而逸笔横出,堪称一部具体而微的元代墨竹简史。经顾笃琨先生捐赠于苏州博物馆,便成为苏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苏州博物馆内有一株紫藤,是当年吴中才子文徵明为朋友王献臣所植,雅称"文藤"。每年进入10月紫藤盛花期后,苏州博物馆都会采集"文藤"的种子,制成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文徵明手植紫藤种子",每年都在预售时便一抢而空,供不应求。各地苏博粉丝在购买种植后,纷纷返图,文藤在自己的家乡生根发芽了!这让一根古老的紫藤,成为沟通古今的时光隧道;一粒粒种子,象征延续苏州的文脉生生不息。(张莉整合)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

(大运河新闻)

来源:贝壳苏州站、思迪爱逛博物馆、苏州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