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员外途穷忏悔一个忘恩负义故事中藏着的人

2023/4/22 来源:不详

这是一段寻常的市井传奇,讲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内容固然不算新鲜,主题更是沾染了一丝陈腐的味道。然而小说情节悬念迭出、精彩生动、人物栩栩如生、过程惊心动魄。期间的世态人情、心理辗转以及人性博弈,则更是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一、一个忘恩负义遭天谴的故事

1、落难遇故交

话说元朝时,苏州有个名叫施济的财主,平常潜心向佛、乐善好施。然而他也有烦恼,那就是年近四十,还没有一个儿子。为此他特地向佛主许愿:

“生子之日,舍三百金修盖殿宇。”

大概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天,不久妻子严氏果然生下一子,取名施还。随即施济带了三百两银子,来到虎丘山水月观音殿准备烧香还愿。

刚来到观音殿,施济便听到剑池边有人痛哭不止。他过去一看,原来是少年时候的同学桂富五。原来这桂富五做生意失败,不仅家产都赔了进去,还欠了很多债,实在走投无路,便想投水自尽,一了百了。

施济恻隐之心顿起,当即将带来还愿的三百两银子给了桂富五,让他还债度日。桂富五感动得流下眼泪,他在观音大士前磕头发誓:

“某受施君活命之恩,今生倘不得补答,来生亦做犬马相报。”

三天后,桂富五还完了欠债,带着儿子来施济家登门拜谢。施济得知桂富五已经家产丧尽,准备带妻儿到外乡打工谋生,便说,我家还有一处桑枣园,你若不嫌弃,可以在那里暂且过活。

桂富五听了,再一次感激万分,提出将自己的一个儿子留在施家做仆役,被施济坚决拒绝,他说我和你是朋友,你的儿子就如我的儿子一般,我怎么能这么做呢?

桂富五感激无以言表,唯有不断叩谢。不久,桂家搬入桑枣园,两家时常往来。桂妻孙大嫂与施夫人严氏很投缘,得知孙大嫂已经怀孕五个月,便指腹为婚。不久孙大嫂果然生下一个女儿,两家更是来往密切。

2、一念贪婪起

桂家暂住的桑枣园里,有一颗银杏树。这年腊月,桂富五夫妻在树下烧纸时,忽然发现有白鼠出没。顿时想到“金蛇是金,白鼠是银”的俗话。二人偷偷在树根下挖掘,竟然挖出了一大坛银子,共有一千五百两。

桂富五大喜,他算计着先还给施济的三百两银子,然后剩下的再用来买田购屋。孙大嫂一听丈夫的打算,连忙阻止说,不行!

“施氏知我赤贫来此,倘问这三百金从何而得,反生疑心。若知是银杏树下掘得的,原是他园中之物,祖上所遗,凭他说三千四千,你那里分辩?合盘托出,还只嫌少,不惟不见我们好心,反成不美。”

孙大嫂这一番话,让桂富五迟疑了。是啊,这是人家施家园中挖出的钱财,自己一家受恩深重,怎么能还完人家三百两银子,剩下的自己留下?可都还给施家,实在不舍。贪念一起,便将别人也设想成坏人,自己便心安理得了。

此后数年,桂富五偷偷在浙江会暨买下田产,悄悄经营,已经不知不觉做成了富贵之家。期间施家提起儿女婚事,想要正式订婚,可孙大嫂认为施济“为仁不富”,不愿意了。他们推脱年纪幼小,长大再说。又过了两年,施济生病去世,桂富五趁机向严氏提出要搬走,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非亲非故,哪能白占寡妇田产呢?

施济生前因为乐善好施,家业已经衰败。他死后,严氏不善经营,几年之间便家财散尽,童仆逃逸,日子已经过得很艰难了。正好这时,施济的另一个好友支德从外地卸任归来,眼见施家穷困,便提出将自己的女儿许嫁给施还,然后资助施还读书求学。如此雪中送炭,施家母子自是感激万分。

不久,支德听说桂富五已经在会暨发家致富,便对女婿说,当年他们受过你家大恩,此时发迹却没有来看望你们,定是不知道你们已经穷困,若是你母子去投奔他,他必然会厚赠你们的。施还回家跟母亲严氏说起,二人觉得有理,便打点行装来会暨拜访桂富五。

3、忘恩又负义

桂富五此时已经改名桂迁,眼见当初恩人之子落魄前来,他立刻看出了来意。他跟妻子商量,想要厚赠施家母子,以还心债。不料孙大嫂却是自私而凉薄之人,她一口拒绝。她的理由是:

“接人要一世,怪人只一次”。这次给了他们资助,他们尝到甜头,以后岂不是无尽无休了?虽然说他家帮过我们,但他是对谁都好,并不止对我们一家好,凭什么我们就要回报呢?如今的世界,是硬心肠的人占便宜,你看他们家心软,总是帮助别人,结果自己都弄穷了,我们可不能学他们!

孙大嫂一番似是而非的话,让桂迁深以为然。最终,他像打发叫花子一般,只给了20两银子。眼见桂家如此忘恩负义,施还母子悲愤难言,有心不要这嗟来之食,却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只得忍了委屈,凄凉而去。

严氏受了一顿气,回到家就病倒了,很快便去世。施还为母求医治丧负债重重,只能将房屋出售。不料在临到搬家前,他拆卸祖父卧室时,竟在天花板内发现了一个账本,上面记着在家中什么什么地方,埋着多少多少银子——原来施还爷爷知道儿子大手大脚,预先为子孙留下了银钱,不料突然去世,来不及当面告知,以至于施还父子一直都不知道。

施还按照账目所记,将各种埋藏的数万银子一一挖出,只除了桑枣园内被桂家挖走的银子。有了钱,施还不必再卖房子,重新富裕起来,不久娶妻成家,过上了优哉游哉的生活。

4、犬报求忏悔

这一天,忽然有父亲的故友李翁前来求见施还,他身边竟然跟着桂迁——那个忘恩负义、羞辱过自己的人。见到施还,桂迁羞惭满面,俯首请罪,说要来祭奠施还父母。施还冷笑道:“谢固不必,奠亦不劳!”你也不用说什么谢了,我们也不需要你们祭拜。

李翁百般代为求情,施还勉强答应。打开了家中祠堂,允许桂迁前来拜祭。这时忽然从施家内宅跑来三只黑狗,它们绕着桂迁“衔衣号叫”,桂迁一看顿时哭到在地。随即他对李翁和施还说了实话,这三只黑狗便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投胎转世,桂家已经为之前的忘恩负义付出了沉重代价。

原来桂迁为人所骗,带着几千两银子进京想买个官当,却被敲诈得一干二净。他一怒之下买了利刃,准备杀死骗子。就在行动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妻子儿女都变成了施家的狗,受尽荼毒。醒来才想起,当年受施济大恩之时,曾经在观音前发誓,“某受施君活命之恩,今生倘不得补答,来生亦做犬马相报。”顿时醍醐灌顶。他匆匆赶回家中,却发现已是家破人亡。

原来桂家二儿子因为赌输了钱,偷偷将家中田产贱卖后死去。大儿子不知卖田之事,如常去收租,与对方争执起来,竟被打死。桂妻孙大嫂亦是忧郁而亡,临终前告诉桂迁,因为忘恩负义,所以自己和两个儿子都到施家托生为犬,桂迁还有一年之命,明年八月也要到桂家为犬。只有小女儿与施还还有夫妻缘分,免去了这份灾难。

桂迁听说后,追悔莫及。随即卖掉剩余田产,带着女儿来找施家赎罪。得知施还已经娶妻支家,宁愿女儿做妾也要嫁给施还。此时看到这三只狗果然是妻子儿子,更加相信报应不爽,他苦苦恳求施还接纳他们父女。

施还听了桂家的遭遇,虽然心生同情,但很是犹豫:我穷困时是岳父帮助我,成婚后又是妻子辛苦当家,我怎么能再娶他人,辜负贤妻呢?这时岳父和妻子也得知了这些事,他们力劝施还放下仇怨,给桂家一个赎罪的机会,施还最终同意了。

此后桂迁诚心悔罪,倾其所有,建造了一座佛堂,日日诵经持斋,将妻儿变成的三只狗养在佛堂内。一年后,桂迁梦见妻儿前来告辞,说因为桂迁诚心向佛,已经为三人摆脱了罪业。当夜三犬同时死去,而桂迁并没有在第二年也死去变犬,而是得享高寿。后来施还读书做官,妻妾相处甚好,子孙绵延不绝。

二、一段人性与心理的博弈

这故事名为“桂员外途穷忏悔”,出自明人冯梦龙《警世通言》25卷,是一段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世情故事。小说不仅生动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更生动再现了善恶人性的交锋与心理变化的过程。

1、桂迁“忘恩负义”的心路历程

桂迁并不是天生的坏人,他的“忘恩负义”是随着境遇的改变,加上妻子的唆使,而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曾经,他也是个知恩感恩的人。在得到施济资助的三百两银子后,他感激涕零,不仅虔诚许愿要回报,后来更是带着儿子来致谢,并决定将儿子给施家做仆役。

在桑枣园挖到银子后,他的第一想法也是先还给施家银子。只是一念贪婪,让他不愿对恩人说出真相,妻子的话正中下怀,于是迈出了“忘恩负义”的第一步。

当他凭着从施家挖出的这“第一桶金”发家致富后,面对已经沦为穷人的施还的求告,他也心有戚戚,一度想要厚赠于恩人之子。又是妻子的一番话打消了他的念头,最终以绝情相待,让施家母子悲愤离去,将“忘恩负义”演绎到极点。

2、孙大嫂忘恩负义的“理论”

在桂迁一步步走向忘恩负义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孙大嫂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用一套似是而非的“忘恩负义”理论,轻易便说服了桂迁,让丈夫、更让她自己和家人一步步走向深渊。我们且看看她的观点:

首先,恩人固然对我有恩,我也知道我应该有所回报。但如果这次帮他了,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觉得我对他有亏欠,以后可能会无尽无休索取。那样的话,岂不是将自己拖入泥潭?

其次,恩人固然曾经帮过我,但他并非只帮过我一个人。乐善好施是他们的爱好和天性,不是他们对我有多好,我又何必非要回报?

最后,这世道是好人吃亏,坏人占便宜。他们家为啥由富变穷,就是对人太好了。我们若是也学他们,未来岂不是一样的落魄结局?

这套理论的核心是“假定对方是坏人”,是一种“有错推论”。如果内心懂得感恩、光明正直的人自是一眼看出,嗤之以鼻。但如果有一份贪念在心,有一份私欲参杂,太过自私自利,或者真的做好事吃过亏,便会觉得这理论也有几分道理,进而全盘接受,桂迁便是如此。

小说最后,孙大嫂和两个儿子果然变犬,而桂迁父女竭尽所能赎罪才得以幸免。这是文学作品中才有浪漫主义的结局,真实的生活当然不可能发生。我觉得,桂迁在被骗后企图杀人报仇,行动前夜做了一个全家变犬、遭遇天谴惩罚的梦,随即唤醒了他沉睡的良心,此后千方百计忏悔赎罪,以求心灵平安。这,才是生活中真正的结局吧?

生活复杂,坏人常有,甚至时常也未必就能善恶有报,但“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神明”不只是冥冥天意,更是我们根植于内心的人性与良知。所以,愿每个人都能明理感恩,始终记得爱与善,懂得真与美。而利益当前,更要收敛私欲与贪婪,少一分恶意与戾气,多一点包容与体谅。如此,我们的内心自会安宁清明,我相信,这才是最大的“福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