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斋记四十年后的重逢钱江晚报

2023/5/19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www.bdfyy999.com/

□杨新元

有人说,人的一生,所有的遇见都是上苍的安排。因为有缘,才会相见。我的理解,这种相遇,包括人、物、景。与人相遇,缘聚缘散,随天愿。与物相遇,得得失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与景相遇,好好欣赏享受,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因为,“欣赏是一种陶冶,一种提高,一种收获。”

比如,我与苏州的著名景点虎丘的两次相遇,这中间就隔了四十多年。

四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廊里,不过是一瞬间。而对一个人来说,四十年,几乎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一半(如果把人的平均寿命定为80岁)。

这个时间段,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似乎走过了人生的一半行程。四十岁以后,就是向五十知天命行进了。然后就是六十耳顺、七十从心,八十耄耋……

掐指算来,那一年我28岁。

年10月,我从工厂抽调到浙江日报。而在前一年(年10月),我刚从下放了8年的农村上调到湖州一家丝织厂当工人。在丝织机隆隆的响声中,巡迴走动织了一年多的绸缎后,我就被抽调到省城的浙江日报搞新闻工作了。

因为我是从工厂上来的,因此就被安排在编辑部的工交组当记者。记得刚到报社的第一天,摄影组的一位记者给我照了一张半身照,然后到总编室办了一本采访证,领导就让我单飞,到地处萧山的电化厂采访了。

老实说,我一个外地来的年轻人,连杭州的东南西北还分不清,到萧山应该乘几路车也搞不明白,就这样一路问一路走、跌跌撞撞地摸到了电化厂。这篇报道写了什么,后来有没有见报,我都不太记得了。但是,一开始的人生地不熟 ,几次改稿,几次到电化厂补充采访,我还依稀记得。那时,我感到自己不是搞新闻的料,甚至还打了“退堂鼓”,好几次“逃”回湖州,然后报社又派人把我叫回来。

年1月,我到浙报工作了两年,已经是老记者了。正是春节前夕,杭城上空已弥漫着过年的味道。

领导布置我和另外一位同志一起,到北京采访一个浙江赴京的大型展销会。在北京呆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在人流熙熙攘攘的展销会上采访,一连往回发了好几篇稿子,在展销会结束当天,我们也急匆匆往回赶。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高铁和动车,时速几百公里,朝发夕至,北京到杭州只要6个小时。我们乘的是最原始的绿皮火车,几乎每一个小站都停,“咣当咣当”,从北京“咣”到杭州,要走一天一夜,而且还是坐票。

车到无锡时,已是傍晚。下一站就是苏州。同行的小J说:“苏州到杭州很近了,我们要不要在苏州玩一下再回去?”那时年轻,玩心重。就商定到苏州下车。火车到苏州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们就下车了。

平生第一次到苏州。陌生、好奇、忐忑,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就顺着人流走出苏州火车站,然后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小吃店吃了一碗馄饨,找了一个小旅馆就住下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

天气很冷,已是三久严寒。我穿着长棉大衣,带着棉军帽,一副土八路的模样。

那时不像现在,有智能手机,有导游,苏州有些什么好看的景点我们也不清楚。但苏州有个虎丘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们就决定先到虎丘游览。

问了行人,知道虎丘山景区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角,乘公共汽车几站路就到。一千多年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说过:“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我想,我们昨天在苏州下车是对的,到苏州后先游虎丘肯定也是对的选择。

虎丘剑池

虎丘,原名海涌山。

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尽管虎丘山并不高,海拔只有34.3,却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

虎丘的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绝岩耸壑,气象万千。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即虎丘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而千人石则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那次游玩,具体玩了几个景点我都不记得了。然而,一张以虎丘古塔为背景的照片,记录了那个冬天我与虎丘首次相遇的经历。

在这张黑白照片中,背景虎丘塔苍劲古老,而年轻的我憨憨地笑着,穿着棉大衣,带着棉军帽,站在塔前,有点土,有点臃肿,有点疲惫(乘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定格在那个遥远的年代。

去年1月,我去苏州旅游。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看虎丘塔,看看剑池。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也曾多次踏上苏州的土地。有时是开会,有时是采访。然每次都是行色匆匆。记得有一年是中国副刊协会开年会,把会址放在苏州。然那一次会议的行程安排得紧,会后单位有事,也没能到虎丘看看。

这一次到苏州旅游,行程全由自己安排。于是,在游览了寒山寺以后,我们就直奔虎丘景区。

苏州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部,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近年历史。然而,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据记载,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称它为“海涌山”。

“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至今,头山门墙上还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

进山门后,一座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有“海涌峰”石刻。据记载,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

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览了虎丘后,写下了“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的诗名。元代诗人李元圭有诗曰:“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千人盘石侧,绝壁剑池开。”写出了虎丘的雄浑与豪迈。

这四十多年间,虎丘景区经过不断地建设和整修,景区面积扩大了,现有面积达公顷,保护区面积.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五A级景区,全国文明单位。

游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即云岩寺塔),另一个就是剑池。

四十多年前,我在虎丘塔前拍了一张照片,才留住了与虎丘结缘的时光。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第一斜塔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中国第一斜塔。早在年3月4日,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年),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公元年)还早了多年。

虎丘塔

此刻,我站在虎丘塔前,细细地打量这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塔。

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

塔高47.7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腰檐、平座、勾栏等全用砖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东北方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

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据测量,它的塔顶偏离中心达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因此,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出它的珍贵。

我看到,在古塔旁边,立有一块黑色的云岩寺塔重修碑。碑文称,云岩寺塔倾斜由来已久,清咸丰十年(公元年)又遭战火,塔刹腰檐平座俱毁,所存塔体因长期失修破裂日甚,岌岌可危。为防止崩塌,年拨款十余万元逐层加箍,铺设楼面,补砖喷浆,全面加固。年塔体复现裂缝后,又发现北内墩碎裂,且日趋严重,即于年组成修塔机构着手修复。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经周密勘测,和专家多次论证,判明塔体筑于岩坡土层,为倾斜主因。确定采取加固地基,补作基础,修缮塔体复建塔座的整体方案……我粗略算了一下,从解放初至今的70多年里,对虎丘塔大的维修就不下六次,几乎每隔七八年就修葺一次。

我想,如果这些年没有对虎丘塔精心维护,这座“岌岌可危”的斜塔可能早就崩蹋了。

我又在虎丘塔前拍了一张照留念。

虎丘塔没有变,人虽是同一个人,却已变得白发苍苍,失去了青春的模样。

是有,岁月这把刀,对任何人都很公平。我们都年轻过、任性过、莽撞过。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记忆中,有热闹在身外的波波折折,也有岁月静好的涟漪点滴。此刻与虎丘塔重逢,让我有点莫名的感动。

我的耳边,响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诗很美,而虎丘塔更美!

虎丘的另一个重要景点就是剑池。

我们浙江湖州的莫干山也有一个剑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剑。所以,每逢听到剑池这个名称,我似曾相识 。

据说,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

一是俯瞰。如果从上面看下去,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

二是传说。据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

三是历史。据记载,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

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因为当年墓看得好后,修墓的多名工匠被吴王的儿子夫差设奸计杀害在此,至今吴王墓还是一个谜。

在“别有洞天”的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被漆成红色,浑厚遒劲。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独子颜頵所书。

走入圆洞门内,可见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四个字,被漆成蓝色,笔法潇洒,相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在崖的左壁上,刻有篆文“剑池”二字,呈红色,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 

我想,“风壑云泉”这四个字,写得真妙,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了。我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真富有诗意。

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就在上山路的尽头,也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

生公是晋代的著名高僧竺道生。道生(——),俗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幼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岁便登讲座。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

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千人列坐”。当他讲到精彩处,池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

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虎丘的许多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比如憨憨泉。

相传,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年轻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虎丘山寺的方丈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

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过这里,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来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至今泉水清澈。

而二仙亭的传说就似曾相识了。

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

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了,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了。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亭中,有一幅柱联:“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这个传说,除了两位仙人不同以外,从樵夫到故事情节,与衢州烂柯山的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我想,人文景观太多了,有时候也限制了人们的相像力,以致在故事传说上也撞车了。

 

虎丘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游历过虎丘。

康熙二十三年(年)10月27日下午,康熙第一次游览虎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五年后,即康熙二十八年(年),他第二次下江南时再游虎丘。

据记载,康熙帝在这两次游历后,又先后四次来游。最后一次在康熙四十六年(年),还在山上行宫住了一夜。

他熟悉虎丘、理解虎丘、钟情虎丘,为虎丘山寺题写雅名“虎阜禅寺”。从此虎丘山寺改称虎阜禅寺,金匾至今高悬于头山门。

他见虎丘云烟缭绕,台榭高筑,挥笔写道:“烟霞常护林峦胜;台榭高临水石佳”。楹联由现代人钱大礼书,挂于悟石轩。

他凭高远眺,郊外青山如画,夜晚月影照帘,挥写“四面岚光俱入座,一轮蟾影恰当帘”,此联现挂于平远堂……

据记载,清代,康熙六次、乾隆三次巡游,虎丘出现了又一兴盛时期。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也参与了虎丘的修缮和文化活动。如晋代顾恺之,唐代颜真卿、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苏东坡、米芾,元代赵孟,明代、文徽明、唐寅、张岱、袁宏道等。

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曾任苏州刺史的大诗人,都对虎丘情有独钟并留下诗文。白居易为方便民众往来虎丘,组织开掘山塘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赞虎丘“含真藏古”;著名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写到虎丘,《红楼梦》中的薛蟠泥塑小像就产自虎丘。

在苏州的地方戏和弹词《三笑》、《玉蜻蜓》等剧(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为人物活动的舞台。

年和年,黄宾虹、张善孖、张大千在参加雅集后,曾先后作过虎丘雅集图,现已成为苏州市图书馆的珍贵收藏品。

在虎丘西南山麓有“虎丘十景”之一的西溪环翠,系唐代诗人陆龟蒙四十三世孙陆肇域在清乾隆五十一年()所建,年毁于兵火。3年6月重建。

我想,虎丘正以其浓郁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来此一游。

相遇即是缘,珍惜在心间;重逢是首歌,吟唱到永远。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