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光影家具的雅逸与精道
2023/3/31 来源:不详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赞“工巧则推苏郡”,
苏作家具生在园林中,
生在文人巧思之下,
它独特的工艺与美,
倚赖于江南文人的参与,
也源于民间匠师的反复推敲与琢磨。
以苏作为代表的明式家具一路走来,
承继宋元,
至明代中后期走向成熟,
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
也让苏州在中国历史上绽放光彩。
古城中,网师园内,花白头发的观光客傍着窗前一张束腰月牙桌,被午后的光影映衬得如画卷一般。这里是苏州,园林昆曲,小桥流水,太湖里的“水八仙”沐浴着季节的风露;环太湖边,林林总总,吴匠亦多。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直言“工巧则推苏郡”。苏作家具,生在这样一幅风情画中。
如何描述和理解一件苏作家具?翻当代学者梳理苏作的图册,不难找到这般描述:“形似江南湖泊中的水红菱”“桥梁挡平缓如起伏的水波”,现代人总在试图贴近几百年前的苏作古韵。反倒是《醒世恒言》中一则涉及苏州木匠的短篇小说,言辞爽快:“王员外逐件仔细一观,连声喝彩道:‘果然做得精巧!’”文人雅逸,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万历年间苏作书桌腿部,刻有“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假尔为冯(凭),逸我百年”。匠人朴实,芝麻梗、螳螂肚、狗尾巴、菱角脚等鲜活行话传承了苏作的活力。
线条的艺术、力道的平衡与分拆咬合的哲学,从中国古典家具史巅峰行至今日,苏作家具是一个老行当,也是一个现代行业。苏作光影,绵延在这座古城之中。
材美而坚,工朴而妍,逸我百年
至今,苏州园林中还保存有红木玫瑰椅、紫檀木方凳等明式家具,这是经典的明式家具,指明至清前期,以苏州为中心,江南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等进口稀有红木制作的硬木家具,亦称“苏作”家具。而广义的苏作明式(红木)家具还包括近现代制品。以苏作为代表的明式家具,承继宋元,至明代中后期走向成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也让苏州在中国历史上绽放高光。
古时太湖一带多合抱榉树,榉木是当地生产的上等家具材料,一方水土曾孕育巧匠木工频出的“香山帮”。明中叶后,苏作匠人才更多选用花梨、紫檀等进口木材,为上流社会制作宫廷、官宦和文人所用的红木家具。由卯榫技艺造成的家具的整体性和平衡性,流畅而少雕饰的线条,形成了苏作家具独特的审美风格。这种工艺特色的形成倚赖于江南文人的参与。明初江南的城镇经济发达,加之江南历来文人汇聚,江浙不仅出现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也包孕着自由开放的人文主义思想。当时海禁开放,大量输人硬木,工匠有条件制造出精美坚实并超越前代的家具。
文人士大夫主导了江浙众多文化领域,他们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具,“凳亦用狭边镶者为雅”“飞角处不可太尖,须平圆”,用材、エ艺、形制、尺度,皆有周详审美标准;他们遍寻能意会自己设计意图和审美情趣的匠人,使苏作家具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物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文人是不安分的。”苏作设计师许建平说,“他们要和别人不一样。”所以苏作家具在形制工艺上有规矩,气韵细节却各具个性,两者交融出别样境界。许建平也懂得园林与苏作之间的紧密关联与通融的想象力,在传统师承外,苏州园林也是他的“师傅”。年,网师园邀请他复制一件重雕花的红木轿子。望着仅有三五块残件出神,他忽而想起虎丘剑池一座宋代亭子的顶,脑中浮现出轿顶构造,复原工作于此畅通。
文人赋予苏作心性,工匠则亲手成就了苏作接地气的安稳。他们是实打实和木头打交道的人。木材有年轮,像人有呼吸,工匠懂得顺应木性。从砍下来到裁料,至少要放几十年;制作过程中,也常要停下来,等它在温湿度中脾气变顺。许建平曾参与设计中南海紫光阁的迎宾地屏,在苏州做好零部件运到北京后,考虑南北气候差异易造成木材变形,足等了一年才安装。珍贵木材需海运,工匠遇见纹理、油性、香味、稳定性俱佳的木料,惜木如金,这促进了苏作工艺的不断精进,尤以榫卯结构为代表。
曾听老师傅说,一把苏作椅子从高楼上扔下来,木料会断,榫卯却不会断。苏作匠人在学三五年基本功后,以会做榫头出师,此后,便和榫一辈子交道。这种连接结构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就曾出现,是明式家具的灵魂。榫头搭配复杂,归纳下来有一百多种样式,皆有一致可靠的牢固度。苏作穷尽心思琢磨榫卯,源于惜材,所有力点都算准,多一点都觉浪费;也多亏苏州人的精道细膩,所以苏作终究是苏作,有别处工匠不及的秉性。
从看不见的榫卯,到可见可触的一件苏作家具,还需经过裁料、干燥、雕刻、组装等流程。在苏州,细化分工与明朗工序,自明代就已逐渐完善。这之后,则是木头和人打交道。苏作家具养人,保养也注重人气,如圈椅打破搭脑和扶手的界限,将人的背部和手臂自然托举,身与物贴合,心神安定。另一重人气则是在琴桌、书橱、香几这些小小闲事长物中,文人倾注了理想生活之寄托。明人周公瑕就曾在一把紫檀木扶手椅上刻下“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的诗句。
这一切,构成了连苏作师傅也难以用语言精准表达的苏作气韵。时与工,磨锉出一道门槛,宋卫东始终记得做木工十几年后,有人对他说:“你现在就差一步,等哪天跨入那个门’,你就不一样了。”
这一切,也注定了苏作和和中国明清古典家具的另两个流派京作、广作的不同。苏作形成最早,广作稍晚,京作最晚;广作与京作分别受西式家具、满族与宫廷文化的影响,前者雕饰繁复、中西合璧,后者皇家气派、雄浑华丽,只有苏式保持了明式家具的原初气质。时至晚清,中国传统家具随时势败落,也只有苏作自始至终以独立完整的体系,恒持住明清家具黄金时期的最高水平。
文人的风雅,匠师的精道
万历年间,长洲人(今苏州)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列开长长的“清单”,天然几、书桌、壁桌、方桌、台几、佛橱等统共十几种,通过家具,文人将抽象的“雅人深致”具象细腻地表达出来。当时的学士名流热衷参与家具设计,指挥工匠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式样,更著书讨论家具物什。晚明至清初,堪称苏作家具的黄金时代。万历时戈汕著的《蝶几谱》中,特制的十三具三角形几,如大型七巧板般错综变化,能摆出一百多个样式来——文人已经把家具的使用发展为一种家具游戏了。
一个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越少反而越复杂,变化越丰富,这是明式苏作家具带给人的分明气质。常人很难想象,一只简洁无他的条形案几,大多摆在厅堂正中一间的北墙,上置瓶花、小座屏风、英石等陈设,在这样的条几上,锼雕其他任何一种开光或纹样都不及简单的椭圆透光来得妥帖明朗,繁简适中。近宜摩挲木头的细密纹理,远可观赏其隐妥与美感,偶得懂行之人的几句感叹,心下了然,如临其境:“难忘一个纹饰全无的暗色条几,只有线条,心肝尖儿颇巍巍的纯粹之美啊。”
书房不仅是燕居之室,亦是文人情趣的大本营,当时在苏州,制作木器家具皆不惮工费,务求美丽,文人名士参与家具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雅成了家具界的一时风尚。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简短的“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一句,更将明式苏作家具陈设的旨趣阐发得十分清楚。
当然,“简洁明朗”并不等于偷工减料,苏作家具做得细膩精道,也仰赖于民间匠师的“不惮工费”。如今在苏州,某些老人还记得祖辈曾讲到招延工匠住在家中造家具,经年累月,考究的硬木家具通过一双双巧手,一点点推敲、打磨出来。
这些矩镬法度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成为如今苏作师傅不言自明的默契。几百年后的苏州,明式家具的手法仍不变,典型俱在,明式风格在此地源远流长,延绵不替,随便问一个老师傅,苏作的精髓都谙熟于心;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既提炼到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材料的使用,力求不悖其本性,善于展显其长而隐避其短。
此刻窗外阴雨,许建平忆起儿时见过的苏作家具。
“从小在苏州长大的孩子才做得出苏作一一让他画小时候看到的家具,肯定是苏作。”他说,“我小时候看着这些家具被砸掉。能把它再设计复制出来,很满足、很亲切。”而苏作师傅史明忠入苏作中雕花这一行后,最受用的练习就是修复一些被砸坏的旧家具。缺一个腿,就拆开保存完好的另一个腿,看榫卯学原样,复制出一个腿。
一个成熟师傅的工具袋里会装着上百件工具,他熟稔选材、选款及雕花、打磨等诸多细节。若为这样一位老师傅画像:他眼睛挑剔,一眼便能报出家具的尺寸,三五厘米内的偏差不会超过3毫米,但还是尺不离手;十几岁就入了行,不善言谈,可一说起榫卯就滔滔不绝;内敛,但有心气,不破规矩,也绝不接受行当里的乱象;当得起几十个工人组成的流水线上的作头师傅,盯着开料、雕花、上漆等多个工序,协调木工、雕花工、漆工间的配合;最后,他一直记着比他还老的老师傅的话。
如今,多数苏作师傅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在苏州,比我年轻的手艺人很少了。”宋卫东感慨,“我已经好几年没带徒弟了。”同在光福镇,史家父子经营的“明仕阁”历史可追溯至年清宣统年间的“明仕阁木器号”作坊,年出生的儿子史志晔本科毕业后,接下了第五代传承人的担子,先跟父亲学雕刻、跟随二叔和三叔学习木工和漆工,还拜师许建平钻研设计。这一行时间投人越长,就过得越快,眨眼间十年已过。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人门时间长,看着简单的几个榫头、几根线条,需要漫长而枯燥的时间去钻研才能领悟,加之经济效益回报周期久,传统带徒理念与现代商业模式、专业人オ培训还需磨合,很难留人。等如今中坚力量老去,人才青黄不接的危机要来临。
“但坚持下来的年轻人,会是绝代。”宋卫东说到转机。
延续传统的想象力,打磨此刻的光泽
宋卫东厂里放着的木材,少说自砍下也有几十年。“进来时闻得到香味吗?”宋卫东常不紧不慢地问来客。宋卫东这一代苏作传承人,是木匠,也是家具企业管理者;苏作,是传统手艺和行当,也是一种现代职业;他要考虑的有传承、坚守、取舍,也有如何应对市场需求与行业内外的压力和乱象。
在古典家具热潮同期,西方思潮包括西式生活方式和设计概念也开始陆续进人国内,影响着公众审美需求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家具的偏好。年,应对红木家具的普及与木材匮乏的现状,新国标将红木分为了5属8类33种,但也带来市场上不同类別红木价值与价格的错位。苏作行内,现代规模化的生产引发了更大的冲击。一些厂家考虑利润和成本,把传统榫卯结构简化。宋卫东展示了一种双榫头让连接更牢固的榫卯结构,它费工、无法用机器代替,“如今一百多家苏作家具厂,未必能找到三五家还这么做”。
从现代商业的理性看,榫卯于家具,不是必须且唯一的存在。现代家具采用不同结构方式,降低加工成本,实现多样造型,让消费者有了更大选择范围。但在传统苏作工匠眼中,有些东西根深蒂固,是师傅传下来的精髓与法则。看一件家具是不是纯正苏作,不在工时,也不需追问当部分工序可被机器替代时手工的比重,而是去看那些“看不见的工”;是否还在坚持使用传统、完整的榫卯结构。
“确实,我可以选择,但去掉一个榫头,你就见不到如今这个我了。”宋卫东说。波荡之中,榫卯在检验这当代苏作的定力。
牢固,并不意味着顽固。在近二三十年中,新一代苏作木匠的佼佼者大多完成从匠人到现代企业管理者、非遗传承人的转型。除了增进行业互助的苏作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年苏作红木家具制造史上第一个文字规范标准《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的发布,也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当代顺应标准化、职业化的弹性调整。比起师傅们,这一代苏作匠人的世界更广阔。这些年,宋卫东收了不少老家具,也时常去国外交流,知名博物馆的明式家具已看遍。这次拜访前,他刚从澳大利亚回国,“我们带了很多工具去,而他们的细木工种完全机械化了”。
当布景从明清风情画和文人风雅日常,转向现代化、职业化与国际化的当代背景,苏作的未来该如何校准?
对许建平来说,难在设计。这些年,他走过苏州和北京、广东、浙江等地较大规模的古典家具市场,见多了专门设计人员缺失和对明式家具的粗浅复制,却难见对其静而美、简而稳的内在精髓的再现。“这样做,没有前进。”许建平所理解的设计,其一为传承,在古典文化与艺术研究基础上,把今已逝去的古典家具,原汁原味复原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其二,是在明代家具基础上,顺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寻求“创意苏作”。
宋卫东则在现代商业中,把握适度。他坚持“规模做大不是我想要的东西”,除试用新国标中的新材料,制作适合年轻群体的新明式家具,还在摸索苏作家具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如何能投射到当代苏州人的生活空间里。一家注重生活空间搭配的红木家具生活馆,或许是答案。而被称为80后的史志晔,选择从作品踏实地做起。将苏作家具拆成元素,再根据现代审美需求重组,依然遵循苏作工艺却又打破常规,这与苏州匠人在明代就掌握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相通。年,史志晔以此设计出使用传统榫卯结构“霸王”连接、形似“囧”字的圈字凳,打动了年轻客户群。他特意介绍,囧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窻牖丽屢闿明”,意指窗户明亮透明。
古老的光,还在延续。
“曾经有人问我,当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能否超越明代,我的回答是‘NO’。”许建平坦言,但当代人依然要有新的诉求:延续传统的想象力,珍重苏作的荣光,打磨它在此刻的光泽。旧时文人留下了心气,老匠人则夯实了底气,今日的苏作师傅对不过关的家具依旧不客气,“抛开了现代灯光,很多家具是经不起看的”。
要知道,长夜漫漫,旧日里苏作家具,没什么打光,随的是日光月光烛光。它的光不在外,而在内,在一方水土,于时间长河,始终未灭。
—FIN—
文字摘自于《地道风物苏州》
视觉/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原标题:《苏作光影:家具的雅逸与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