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明末闽中诗人对地域文化的关心,闽茶
2023/1/1 来源:不详刘军连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伴随着明末闽中诗人对地域文化的关心,闽茶常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
谢肇淘(-)字在杭,福建长乐人啊。常年在外省为官,思维开阔,见识不凡,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闽中七子”之一,跟徐通为甥舅关系,与闽中其他文人也常相结社交游酬唱,是闻地文坛中非常活跃的文人。谢肇涮写过很多首歌咏福建茶的诗。
这两首诗写闽中文士一起品茶斗茶的趣事,是谢肇潮歌颂闽茶的典范之作。诗中所品评的茶叶来自福建的五座名山,分别是闽北的武夷山(崇安),闽东的太姥山(福鼎)、支提山(宁德)、鼓山(福州),闽南的清源山(泉州),这五座山代表了福建五个茶叶产区,自北向南太姥、支提、鼓山、清源都是沿海的名山,只有武夷山在内陆,由此可见此时福建名茶产区的分布,闽北已经不是唯一的产茶重镇,而闽西的茶叶尚未得到开发。
诗歌题目点明茶叶的种类、产地,品茶的地点、参与人物和天气情况,徐兴公指的是七子之一的徐(火勃),第一首诗首联交代了评茶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所品评的茶叶为翠绿的芽茶,接着详述斗茶的过程。第二首诗首联、领联描述五山茶叶色香味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颈联交代五山茶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采的都是第一春的茶芽:尾联部分通过与当时闻名全国的松萝茶和顾渚茶进行对比,突出闽地五山茶叶的香气滋味,达到进一步歌颂闽茶的目的。当时参与品评五山茶的文人中周千秋和徐(火勃)也分别留诗歌颂茶会,与谢诗相和,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火勃)(-),字惟起,又字兴公,闽县人。徐(火勃)博学多识,是明末闽中著名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与曹学同为明末闽中诗坛领袖,终生以诗书自遣,后进皆称兴公诗派[]。写武夷御茶园的诗很多,但徐(火勃)这首《御茶园》却有其独到之处。诗歌第一句就表明态度,御茶园已经是过去完成时,喊山台也早已废弃多年。诗人披荆斩棘寻找过去的痕迹,并不是要感叹它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荒废,而是要突出全诗的中心“东风处处旗枪绿”着眼于当下,漫山遍野的新绿,茶山在停贡多年之后显现出来的是处处生机。广大的茶农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续写闽茶的新篇章,而诗人仅仅把自己当作一名见证这段历史的过客,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期待闽地茶叶将来更好的发展。
《阅道人寄武夷茶与曹能始烹试有作》诗歌题目中的“闵道人”闽指的是晚明道教学者阅龄,闵龄(?-年)字寿卿,安徽歉县岩镇人,年至年间隐居于武夷山,跟闻中文士结交刚,诗歌酬唱往来密切,所以才有赠武夷茶一说:“曹能始”指的是七子中的曹学,曹学俭[0](-)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人,年进士,明末闽中诗派的最后一位领袖级人物。诗歌首联先感谢阅道人赠送的武夷芽茶;额联“白绢”指的是无意功名的诗人自己,“乌纱”指的是刚考上进士的友人曹能始,“信手开封”与“笼头煎吃”将曹学俭得知有好茶后迫不及待开封煎茶的急切心里描述得活灵活现,同时此句还与卢仝“白绢斜封三道印.……纱帽笼头自煎吃”相呼应;
颈联的“秋风破屋”和“夜月寒泉”点明试茶的季节为秋天,时间为夜月,以及诗人对饮茶环境的营造与联想:尾联则是真实的场景回放,安静的夜月一边在庭院里烧水煮茶,一边与好友畅谈古今,本来是一件很文雅的事,可是这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对于饮茶的风雅似乎还并不很娴熟,连烧水这么个看起来简单的事也弄得满院子乌烟漳气,“野鹤避烟惊不定”浓烟把树上的野鹤都熏醒了,可以想见其他小动物的受惊程度,歪打正着的是半空中混乱的场面造成“满庭飘落古松花”的浪漫,总算弥补了少年们风花雪月的想象,簌簌的松花飘落,诗人与好友灰头土脸间相视而笑,鲜活的画面使茶诗不再古板腐旧,闻地文人少年时代的文雅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
从以上四组茶诗分析中可以看出,闽地茶风已经觉醒,文人群体对于饮茶的嗜好和对于茶诗茶事的热情达到了新的高度。伴随着明末闽中风雅复振和闽中诗人群体对地域文化的关心和重视,闽茶常常出现在闽地文人的作品中,并以竞争者的姿态与虎丘茶、松萝茶、顾渚茶、天池茶、雁荡茶等明代首屈一指的炒青、蒸青散茶相提并论。这与他们努力使闽派诗文区别于竟陵派、公安派,并与其相庭抗理的心情是一样的。同时,这一时期福建制茶技术也在不断成长中从闽地诗人经常将闽茶与顾渚茶(蒸青)、松萝茶(炒青)等名茶比较,可知这一时期闽地茶农已经能熟练掌握蒸青和炒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