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最神奇的当属一块石枕,印证了唐

2022/8/5 来源:不详

看看虎、丘的那一撇,和剑字的那一撇,便可体验假虎丘真剑池的含义

一大早从上海乘高铁来到苏州,火车停靠苏州新火车站,火车站规划得相当完美,建筑风格似乎也融入了苏州园林的元素。在北广场直接乘坐游1路车,终点站就是虎丘。通过车上普通话和苏州话的报站器,首先学会了一句简单的“吴语”,“前方到站……”苏州话表达“前方停靠……”,音“倚立顶抠……”,不知道翻译是否准确,反正听起来满有韵味。

游1路公交车经停北市塔、拙政园、留园等几个著名景点,想想还是由远及近,先去最远的虎丘吧。

大凡寺庙都藏在深山,而苏州的虎丘却是山在寺中。一句诗形象地点出了虎丘寺包山的特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山虽小,名气却很大,据说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类似“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的感觉,于是这句话被苏州政府奉为至宝,四处的广告牌上都用这句话来招揽游客。有意思的是,与西湖一样,虎丘也得力于两位大文豪的修整营建,一位是苏轼,一位是白居易。白居易出任过苏州刺史,和在杭州时一样,他凿山引水,修了七里堤,为虎丘的秀美景致更着一笔墨色。苏轼则用他那句盖棺定论式的评语,给虎丘做了个千年的活招牌,尽管到底有没说这句话早已无法考证,但人们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

虎丘因虎得名,相传春秋时这里是吴王阖闾的离宫,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死去,其子夫差就将阖闾葬在此处,并随葬三千把宝剑于墓中。葬后三日,据说有白虎踞于其上,所以命名虎丘。尽管因虎得名,但这里却是因剑而驰名,几千年来,剑冢始终是一宗迷案。据说年前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在年清理剑池时确实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推测可能为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目前尚未打开。

吴中第一山倒也实在,到处都是天下第一山的话旅客无所适从。

山门外有个牌坊,上书“吴中第一山”,应是新做的,把进山的道路延伸了一大段,虎丘塔就在最高处,给人加大的不仅是空间,而且还有时间,但从观景的效果上说还是不错的,不过这里的绿地早已成了小贩们的据点。虎丘山门涂以寺庙惯用的玄黄色,左右门额题有“山清”“水秀”,引示虎丘“山姿清丽,水色秀美”的景致。门前左右各有一眼青石古井,称为双泉。河边的照壁上书“海涌潮辉”,四个字点出了虎丘的来历。在命名为虎丘之前这里称为海涌山,远古时是一片枉洋,这里虽矮小,却美丽。“海涌流辉”照壁建在山塘河边,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水乡人家的门面和脸面。

过海涌桥,迎面就是二山门,俗称断梁殿,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的。当然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当时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这独具一格的大殿。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正梁上悬挂着“大吴胜壤”匾额。

出二山门就踏上了上山的石板道,道路西侧有一小园“擁翠山庄”,此园由清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所建,于光绪十一年(年)正月正式落成。大门左右两壁墙上嵌有“龙、虎、豹、熊”行草石刻大字,没搞明白这代表着什么。虎丘不大,但石头可不少,出名的有试剑石和抱枕石和千人石。试剑石上生生地裂出一条很深很平整的缝,如刀劈斧砍形成,传说是吴王阖闾用宝剑“莫邪”把此石一分为二。游客众多,总是把屁股硬生生地陈列在石头上摆出各种姿势,或者拿出随身物品充当宝剑在这里比划,好不容易拍张相片还是一小伙拿着雨伞在劈石。事实上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劈开巨石,但人们还是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相信当初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在想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

与试剑石相对的是憨憨泉。据传梁代有个叫“憨憨”挑水的小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耳灵心巧。一次挑水经过这里时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根据那青苔他断定这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笑他傻,有人戏言:“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的脸上,顿时他的双眼竟重见了光明。而这个时候,那个农夫果然也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这报应也太大了些。有了这一段神话般的传说,不远处又绎接了一回婉约的故事——一位歌妓守贞的往事。相距几十米是“古真娘墓”,相传真娘为苏州名妓,与杭州苏小小齐名,卖艺不卖色,但面对鸨母的逼迫,最后悬梁自尽。

抱枕石的故事与苏州才子唐伯虎有关,这里是唐伯虎博得秋香第二笑的地方。当年唐伯虎在枕石上突见秋香来了,急忙佯装看书,结果把书拿颠倒了,引出秋香的第二笑。才子佳人的故事向来让人羡慕,实际上唐伯虎和秋香从来没见过面,也不会见面,因为他们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当然,以讹传讹,他娶了秋香以后又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这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正巧祝枝山也来到这里,把他推醒并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相约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是祝枝山抛的石头滚下来,后来祝夫人果然生了个女儿。唐伯虎抛的石子留住了,唐夫人也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两位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大家纷纷来此仿效。

过真娘墓是个大平台,叫做千人石,虎丘的中心,远处的篆刻为“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貌似以前的帝王都兴这一招。站在这里,“虎丘剑池”四个朱红大字特别显眼,通常也是游客最爱拍照的地方,等拍照的队伍排出老长,想拍个没带人的没多大可能性。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公元年,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不过虎丘两个字的那一撇和剑池的那一撇相比较,明显没有那么流畅,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当然这也影射了这水底下真正埋着的三千宝剑。

千人石边上开辟了个舞台作为虎丘金秋庙会演出场地,免费看了场演出。

穿过书有别有洞天的拱门,名闻遐迩的“剑池”展现眼前,传说这是当年的冶工干将为吴王铸剑时的淬剑之处,也是吴王的墓葬之地。剑池的两面是峭壁,如斧斫刀削,行书“风壑云泉”四字相传是米芾的手笔,篆书“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王羲之所书。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剑池的水深邃无比,不过如今漂浮物偏多,阖闾的墓就在这幽冷的涧水深处,安安静静地躺了几千年,陪同的还有那三千把宝剑,任尘世风云变迁、沧海桑田。

仰望山腰处有飞桥一架,横跨双崖。从边上台阶绕道而上,奇怪的是这天桥中间多了两个凿空的洞眼,称作“双吊桶”,顾名思义,与水桶大小相仿。穿过洞眼,可以看到下面的涧水。传说是夫差为西施所凿,西施以涧水为镜,整理花容。现在游客凡到此,导游都会鼓动人们向下照照,说是越照越漂亮,人们自然也都很乐意的趋之若鹜。

终于来到虎丘塔下,宋人方仲荀曾写下“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的名句,描绘出虎丘塔高高屹立、山藏寺里的特色。如今,这座耸立于虎丘山巅的千年古塔,俨然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见证着苏州悠悠的风云世事和古吴文化,也见证着这座风雅之都、人间天堂的一切变迁。曾经镇守的佛门珍宝,而今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在三十年代倒塌,到五十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当然,接下来的阐述就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于是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总是把握到一个知名景区拍一两张自己的照片,其他的就是拍摄风景了,也一样,以塔为背景拍照留恋。

再转回来到御碑亭,三座石碑傲然耸立,没认真去看上面的内容,心中惦记的是唐伯虎初会秋香时的大雄宝殿,许多导游在这里都陈述得眉飞色舞,对于许多男人而言当然也都希望有此艳遇,所以不管是否诚心拜佛,膝盖到这里全都一软。虽说本来无一物,还敬什么香,想想还是烧吧,祝福家人朋友平安,祝愿自己一切如意,其实对于不懂佛经、不侍佛事的我,手中点燃的,并不是香烛与怯懦,而是感恩之心、希望之火;蒲团上落地的,不是膝盖与自尊,而是妄为之念、暴戾之气。

离开大雄宝殿,走下53级台阶,取佛经中“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两边因为金秋庙会的缘故插满了彩旗,面面上书“吴”字,从中走过,感觉有点大王巡山的味道。

走出虎丘,忍不住回望虎丘斜塔,老塔佝偻着身躯始终傲然矗立,而我呢?也向往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但何时才能恬然物外?一天天的修炼积累着,一点点的摒弃杂念云淡风清吧。

有个过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