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疑惑枫桥夜泊有八个谜团,搞懂了才
2023/7/26 来源:不详《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途经姑苏城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按照比较流行的理解,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位四处漂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此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等感知,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将身处乱世、四处漂泊的家国之忧、羁旅之愁充分地表现出来。
那么,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此诗确实是千古佳作,但如果把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的环境与羁旅之愁联系在一起,只能是一个笑话。须知,有人把乌鸦的叫声当成欣赏对象的吗?何人在一片乌鸦叫声中大发愁思?深更半夜除了月色之外,还有何景可观赏?
羁旅诗是指诗人在远离家国、漂泊无定中因为疾苦与寂寞而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对人生的领悟等内容的诗歌。这种诗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以清谧的环境、寂寞的处境作为衬托,极少见到在喧嚣杂乱和有声有色的背景条件下抒发忧愁的羁旅诗。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比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些诗描写的都是一个人在静寂的夜里和寂寞的环境下思念亲人而发愁,没有一首是有声有色的,为何到了张断的《枫桥夜泊》就变得有静有动、有明有暗、有声有色了呢?这是因为后来的读者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将诗理解成这样,原诗未必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语音词义发生了变化,人们往往以现在的词义去理解古诗中的词语,自然会出现偏差。从逻辑上讲,张继的这首诗写于夜深人静之时,或是描写的是夜深人静之时的心情,所以能够听到半夜钟声。基于这一点,此诗有八个谜团有待厘清。理解不同,结果大有不同。
(1)夜泊——理解为“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没有错,但是停在城外还是城内?客人是睡在船上还是客栈?从诗意看,应该停在城里的河边,而且客人就住在船上,所以才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
(2)枫桥——据考证,原址就在现在的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但是,原来到底是枫桥还是封桥,直接影响诗意的理解。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又有人反过来说,原来就叫枫桥,人们误为封桥,再后来才改过来。如果是封桥,则是极其普通的江上桥梁;如果是枫桥,则可以理解为桥的周边长满了枫树,与“江枫”对接了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高仲武编的《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此诗的题目为《夜泊枫江》,而宋代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收入此诗的题目却是《枫桥夜泊》。枫江还是枫桥?似乎枫江(封江)上的封桥更合逻辑。后来的人为了色彩,将封江改为枫江,封桥改为封桥。
(3)月落——到底是半夜月亮落山了,还是月光洒落在大地之上?这也影响对诗意的理解。月亮落山了,只剩下白霜了。月光洒落在大地之上,就与白霜形成互相映照之状。古诗一般借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写的就是月光,罕见写月黑之时(当然也有“月黑雁飞高”)怀远的。
(4)乌啼——这两个字的理解最为关键。有两种说法,一是乌鸦啼叫,二是乌啼镇之名。乌鸦在半夜会叫吗?这是否定的。傍晚和早晨以及白天乌鸦会叫,谁在晚上听到乌鸦叫?所以,乌啼镇合乎逻辑。月光洒脱在乌啼镇的大地上,与“床前明月光”意思相近。有的为了印证是乌鸦叫,而认为不是乌鸦在叫,而是一种叫乌的鸟在叫,这自然是自己的想象。
(5)霜满天——在南方,重霜与小雪无异,大地一片白色,所以是满天霜。如果在南方生活过就会知道,前半夜即使下霜也不会太重,到了后半夜特别是早上那就很重了。有的认为,应该是霜满地,怎么是霜满天?比如李白的“疑是地上霜”。实际上,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有“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的诗句。如果坐在或躺在船里,那更是“霜满天”了,尤其与皎洁的月光相映。
(6)江枫——又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长在江边的枫树,一种解释是“江村桥”和“枫桥”(见前面的分析),即封江上的封桥或枫桥。到底是江边的枫树还是江上的枫桥?应该说,深更半夜的,谁能分清江边树叶的色彩,还能看出是红色?一些人将此诗理解为有声有色,恐怕与将江枫理解为江边上的红色的枫树相关,然而却有违常理,有些黑白颠倒,把白天能够看到的景色移植到夜里。
(7)渔火——通常解释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另外一种解释,“渔火”即渔伙(一同打渔的伙伴)。《全唐诗》“渔火”作“渔父”,渔父应该与渔夫相通。从全诗看,“渔父”似乎更加合理。
(8)对愁眠——伴着忧愁而睡的意思。但是,谁伴着忧愁而睡呢,又有争议。有的说,是“江枫”和“渔火”相对忧愁而眠,并认为这是拟人手法。有的说,这是“江枫”和“渔火”与前面的“愁眠山”相对,这就没有忧愁了,显然不对。从诗作看,应该不是“江枫”和“渔火”或渔父相对忧愁而眠,而是诗的作者对着别人的眠发愁。众人皆眠,唯他独醒而发愁,即诗人对着睡眠在江桥附近渔船里的人们(渔父们或渔夫们)发愁。
经过上述8个词组的分析可知,一些人将此诗理解为,由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等,营造了一种意韵浓郁的美境,又由城、寺、船、钟声等营造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你看,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静卧船中,因为发愁而一直失眠,听到城外的钟声。此诗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有声有色,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然而,有这样的美景吗,有这种艺术境界吗?一群乌鸦在叫,美从何处来?有人在乌鸦叫声中欣赏夜半景色吗?不用说深更半夜,即使是大白天,人们听到乌鸦叫就很恐怖,极不舒服,何来欣赏景色的心情?还有,有在欣赏美好的抒发愁思的吗?
那么,此诗如何理解才符合逻辑?这就是从羁旅诗角度去理解。在一个深秋的深夜,一个远离家国、在外漂泊的人,极度思念亲人,极度怀念故土,并对身处乱世之中、居无定所、前途渺茫而愁思万千,久久难以入眠,以至于半夜还能听到远处寺院的钟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夜?皎洁的月光洒落在一个名叫乌啼的大地之上,与漫天露霜互相映照,使得夜晚显得更加明亮而又寒气袭人。人们早就进入梦乡,只有一位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着这些熟睡的人们独自发愁。
夜,特别静寂;人,尤其忧愁。幽寂清冷的深夜冒出股股寒意,侵肌砭骨;孤孑寂寞的诗人百愁缠绵,难以排解而失眠。突然,一声清脆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使得愁思的诗人再无睡意,从而更加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应该一夜未眠,颇似“竟夕起相思”(愁绪万千),又似“斜倚熏笼坐到明”(一夜睡不着)。所以,张继的《夜泊枫江》将动乱年代当中漂泊游子的愁思写到了极致,堪称千古佳作。
网友们,你对《夜泊枫江》(《枫桥夜泊》)又是如何理解的?欢迎你的留言,以便大家共享你的智慧。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