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雪烹茶到竹符换水,看宋朝人喝

2023/6/19 来源:不详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www.hldxc.com/bdfcs/bdfcs/5366.html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作为一种生活常态,有着悠久的历史,浸润到王公贵族和贩夫走卒之中。从上古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到唐朝茶圣陆羽的出现,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鼎盛期。这个时期就连尊贵如皇帝者,也参与其中,成为茶道中人。宋徽宗赵佶不但善品茶,还具有相当高的茶理论水平,写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茶学专论《大观茶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饮茶在宋朝已很普遍,特别是士大夫和文人们在交往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因为在这些人的眼中,饮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消暑解渴,而是一种社交活动,为了满足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对饮茶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茶做得更加精致,茶具更加精美,就连饮茶所用的水也有了更多的讲究。其实,关于饮茶用什么样的水更好,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排行榜,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借用陆羽之口,对适宜泡茶的水品做了一个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到底是陆羽所为,还是假托陆羽之名而公之于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榜上有名的共二十个,排序是这样的: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泠,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这个排行榜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从中可以看出唐代以后,古人对用什么样的水饮茶有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茶水的质量。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试茶》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大意是这样的:上佳茶叶的品质是要靠上佳的水才能引发出来,好水能够使八分的茶喝出十分的味道来,也就是说好的水,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茶叶的味道调动出来,起到超常发挥的作用。反过来,如果茶叶是顶级的品质,可是所用的水却不够好,用八分的水去泡十分的茶,泡出来的茶水就要大打折扣,能有八成的味道就不错了。可见,茶叶与水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少了哪一个只能说是‘茶’或“水”,而不是茶水。两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才会香气四溢,口齿留香。

因此,古人喝茶重视水的程度不亚于重视茶叶本身。围绕着用什么水喝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饭后茶余,说说古人饮茶中的趣事,还是蛮轻松愉快的,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人生活的小场景。

北宋初年,有一个“扫雪烹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大臣陶谷。陶谷很有才学,为人也机灵,很会揣摩领导的心思,在关键时刻能够冲上去为领导解围,美中不足的是此人的人品不咋样。

最能体现出他品性的一件事,是赵匡胤在接受后周小柴皇帝禅位时,发现少一道小柴皇帝主动退位的禅文。这虽然只是个形式,有没有它这个位置姓赵的坐定了。可是,如果缺少必要的程序,就会失去道德高地,被人戳脊梁骨。赵匡胤不愿意背这口黑锅,此时难免着急上火。这时,陶谷在旁边不慌不忙地从怀里取出一篇禅文,对赵匡胤说,禅文我已经写好了。

陶谷当着做众人的面,把领导马屁拍得啪啪响,差点晕倒一大片鄙夷者。赵匡胤看在陶谷帮忙的份上,嘴上不好说什么,心里也瞧不起他。所以,在人事安排上,后来给他从实权岗位,调整到位高权轻的翰林院任翰林学士。陶谷为此心里很不舒服,写了首诗自嘲;“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甚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这首牢骚满腹的诗,彻底断了陶谷的升迁之路。

从此,陶谷开始醉心于茶艺,并颇有小成,为后世留下了“扫雪烹茶”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这样;与陶谷同朝为官的太尉党进是个大老粗,基本上就算是个文盲。党进有个优点,特别羡慕读书人。那天,党太尉心血来潮,把他的一个侍妾,野史称为辟寒,送给他心目中的大文化人陶谷,以示尊敬和崇拜。

某天大雪过后,陶谷叫辟寒到院子里扫雪烧水,用来烹茶。陶谷喝着用雪水烹出来的茶,得意洋洋地问辟寒,党太尉也像我这样用雪水烹茶吗?辟寒看出来眼前这个新主人有借此事嘲弄那个不通文墨的旧主人的意思,于是就讨好地说道:党太尉他是个大老粗,哪里比得上主人您这般风雅。他在冬天只会坐在销金暖帐里面,听听歌妓低回婉转的歌唱,喝喝羊羔美酒罢了。

这件事情传出去后,竟然一时成为了一段佳话。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他们羡慕陶氏的风流而不追求党家的富贵,用雪水烹茶来显示自己的品位和人格,并把这个典故写入他们的诗作中,流传世上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如,宋·赵长卿《满庭芳》: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胜似他,销金暖帐情柔。元.陈德和散曲:《落梅风陶谷烹茶》:龙团细,蟹眼肥,竹炉红,小窗清致。试烹来是觉风韵美,比羊羔较争些滋味。明.瞿祐《党婢茶鼎》:翰林画了几葫芦,朝退归来对茗炉。不识羊羔金帐乐,佳人为说党家粗。清.郑板桥《满庭芳赠郭芳仪》: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

其实,雪水烹茶并没有那么好,雪水在唐朝的排行榜上只占第二十名,连前十都没进,陶谷却为此而沾沾自喜,暴露出了他的虚荣和浅薄。同样为宋朝文人的苏轼,名气和才学都要远在陶谷之上。他在饮茶用水这件事情上,也很有自己的个性。

苏轼一生喜酒爱茶,他爱热闹喜喝酒,酒量不大,却好喝两口,用今天的话说,是属于那种“不喝正好,一喝就大”类型的。苏轼更爱茶,他是茶文化的参与者,也是茶文化的宣传者,他用许多诗作赞美讴歌他所喜爱的茶。他的茶诗神采飞扬,透着阵阵茶香,让人爱不释手。“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些诗作读起来多么优美,多么富有情趣。苏轼这样一个懂茶爱茶的人,不可能不研究煎茶之水。就像好喝酒的人,不会对佐酒菜一无所知一样。在苏轼的饮茶生涯中,他对水的要求很高,并很有自己的心得。

有个关于苏轼喝茶的传说,既然是传说,就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喝茶所用之水,有着很高的要求。杭州是著名的产茶区,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自然免不了要喝当地出产的佳茗。烹茶就离不开水,经过多次品鉴,苏轼认定宜兴金沙寺里面的金沙泉水适宜烹茶。于是,苏轼就让童仆去金沙寺挑水,回来烹茶。

杭州距离宜兴上百公里远,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不过是多踩几脚油门的事。苏轼虽然属于地市级干部,那时也没有专用汽车供他使用,童仆想坐公交车去更是连想都不敢想。远途挑水,辛苦可想而知。童仆开始表现还不错,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苏轼喝着美妙的茶水,对这个童仆还是很满意的。

可是,时间久了,童仆不堪劳累,耍起了小聪明,走到半路打上河水,冒充金沙泉水挑回去。苏轼越喝越觉得茶水的味道大不如前,稍一细想就知道一定是童仆暗中做了手脚,图省力以次充好。

苏轼并不点破童仆的花招,而是采取了防范措施。他准备了两张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童仆每次去挑水的时候,都要与寺僧互换桃符回来。这一招很厉害,搞得童仆再也无法作弊,苏轼又喝上了舒心的茶水。

这个传说还有一个版本,内容都差不多,不过地点是苏轼闲居宜兴蜀山后,这里一直流传着“东坡竹符换水”的传说。传说终究是传说,并不都很美丽。在这个传说中,苏轼聪明有余,忠厚不足,完全破坏了他在人们心目高大完美的形象。苏轼“竹符换水”的传说可信度并不高,权当戏说。苏轼对茶的钟爱,倒是千真万确的。

还有一次,苏轼身体不大舒服,正好有老友给他送来了新茶,这对病中的苏轼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老友的新茶既能让他品尝到新茶的美味,大饱口福,也有助于去除疾病,恢复健康。因为,苏轼在用茶去病方面是个实践者和受益者。

有段时间,苏轼身体一直不好,某天,他没去衙署办公,信步去周边寺庙转转。苏轼信佛,人缘又好,与好多寺庙里的僧人都是朋友。每到一处,自会有上好的茶水款待,苏轼都会喝上一两碗。等他走到孤山寺惠勤禅师这里喝完茶,身上忽然感到很轻松,病症全无。苏轼算了一下,这天共喝了七碗茶。高兴中的苏轼,当即提笔在墙壁上写诗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次,同样是在病中,收到老朋友送来的新茶。苏轼在《焦千之求惠山泉诗》中这样写道;“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面对这么好的新茶,苏轼实在不忍心用普通的水来烹茶,那样做他觉得简直是在暴殄天物,对不起老朋友的一片心意。必须要有上好的泉水,才能配得上这远来的新茶。

那么,用哪里的泉水好呢?苏轼想到了无锡的惠山泉水。惠山泉水,赫赫有名,在唐朝就名列全国第二名。惠山泉水配新茶,定会妙不可言。开始,苏轼打算让童仆去无锡跑一趟,挑回惠山泉水。后来一想不妥,他对童仆是否真能取回惠山泉水很不放心,难免会有“瓶罂走四海,真伪半相渎”的事情发生。

正巧,苏轼认识无锡的父母官知县焦千之。为了能喝到地道惠山泉水烹出来的茶水,苏轼给焦知县写了上面的那首诗,求他送一斛货真价实的惠山泉水。苏轼是这样说的:“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可见苏轼对饮茶用水是非常认真,不肯轻易敷衍的。茶本小道,苏轼都能如此认真对待,在做学问上更是精益求精也就毫不奇怪了。

从陶谷的“扫雪烹茶”,自许风流,到苏轼“竹符换水”和“惠山求水”,精益求精,反映出古人对饮茶的喜爱,对饮茶品质的不断追求,展示了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一个侧面。今天看来仍然妙趣横生,为生活增添了许多斑斓色彩和欢乐气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