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花式踏青行为大赏,看完只有羡慕

2023/2/11 来源:不详

当下正是春天赏花的时节。可惜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许多朋友出游的蓬勃之心,都受到了阻拦。

既然不能到大自然中去赏花,那么今天就在线上聊聊古人春日赏花的风俗吧。

今天的内容,来自阿信家的宝藏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学者孟晖老师。

古人踏青初体验:郊游、摘花、野餐

春天去踏青去看花,是中国非常古老的风俗,踏青在古代被称为“踏春”“游春”等。

到了大自然中,看到那么多美丽的花朵,人们就不希望空着手回家,所以古人就有一种很自然的举动,踏青赏花时,摘花摘草带回到家里。

这个现象在《诗经》里就有表现。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溱洧》

《诗经·郑风·溱洧》就描绘了一幅“游春图”,少年少女们在春日出游,互赠芍药花,表达对彼此的好感。

到了宋代后,春日摘花摘草甚至形成了一种仪式感。

宋代的清明前后,为了踏青,人人都要出城去找风景优美的地方,古人不仅仅是看花,而且要坐下来野餐。

《东京梦华录》中对此就有记载:

“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东京梦华录·清明节》

当时有身份的女性,都会坐着轿子出城去踏青,而在踏青的过程中,会摘很多杨柳枝、野花,用于装饰女性所坐的轿子的顶上和四周。

《花神图》明仇英

在国宝《清明上河图》里,也有描绘这种春日风俗的画面。

《清明上河图》的开头一段,是比较荒凉的郊外,渐渐地有了人迹,不久在一段弯道上,就出现了一队游春归来的人马。

《清明上河图》局部张择端北宋

这队人马的前面,走着一顶轿子,轿子顶插满了树枝和花枝,男主人骑着马走在后面,两侧有仆人扛着担子,两边是野餐用的食盒。

《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叫《清明上河图》,这段画面就是一个证据,因为它很明确地表现了清明节古人踏青归来的具体场景。

花篮成为踏青中的主角

春日踏青摘花折柳的习惯,在北宋时也有了一些转变。

从北宋开始,出现了一个好风气,就是花匠们买来成批的、制作精美的藤编花篮,把人工培育的鲜花搭配着插在花篮里,并且十分讲究鲜花的姿态、疏密等,这与今日的“插花艺术”十分相近。

现在的花篮

等到南宋时,游春的人们不再流行去折花折草,而是买现成的花篮带回家。

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在当时的首都临安(今杭州),小贩们会在西湖边兜售各种各样精巧的工艺品,满足游春人们的购买欲,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花篮。

《武林旧事》把花篮归为“湖中土宜”,也就是西湖的土特产之一,花篮在游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宋代的花篮因为特别精巧,广受喜爱,还成为了一种绘画题材。

宋代有专门的花篮图,不大的画面上仅画一只花篮,甚至有些画家就以画花篮见长。

故宫博物院中就收藏着一幅南宋画家李嵩的《花篮图》,在画面中,花篮里搭配着有百合、萱花、石榴花、栀子花、含笑等等,精致繁复的花篮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

《花篮图》页,南宋,李嵩绘

花篮手工艺品的出现,逐渐形成了用购买花篮代替采花采草的风气。

一只花篮里的诗意与浪漫

到了清代,花卉种植已经颇具规模。

苏州,不仅本地花卉种植业非常发达,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花卉中心,同时苏州花农还有能力整理培育南方的各种鲜花,再把它们运向全国各地,苏州也就成了花卉转运中心和花卉贸易中心。

清代文人顾禄写了一本书《桐桥倚棹录》,专门介绍清代苏州的风俗,其中就有写到花篮的盛行。

“茉莉花篮,总名也,如木香、玫瑰、山茶、腊梅、梅花、桃花,皆可扦之,但茉莉花为盛行耳。”

“豪民富贾,楚馆秦楼,多争买之,晨悬斗室,昏袅罗帏,梦醒花放,尤繁华中之色香世界也。”

苏州花农制作的花篮,不但篮中的鲜花种类繁多,样式也颇为精巧。

图源:电视剧《红楼梦》

有花农将鲜花用铜丝串成花串,铜丝一头插在花篮里,另外一端垂在半空中,从花篮中垂出来,整个花篮中有若干这样的花络子。人们将花篮买回家去吊在半空中,微风吹过,这些花络子便会摇曳晃荡,十分动人。

不仅如此,还有花农在编花篮时,特意在篮体上留出缝隙,放上一只玻璃鱼缸,缸中用清水养小金鱼,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鱼缸花篮。

还有一种设计,是在花篮当中放一只玻璃的小油缸,在夜里点上灯,它就变成了一只灯花篮。

甚至苏州花农已经不止于编花篮了,他们能用铜丝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比如蟾蜍、龙凤、双飞的蝴蝶等等都不在话下,再用麻绳把鲜花绑在这些用铜丝做的小胎体上,形成了一种鲜花遍附的小工艺品。

“或有用粗细麻骨,以铜丝扎成三角蟾蜍、蝴蝶双飞、元宝、鞭、剑、匾额之类,置簪花于上,皆由花农臆造,无定格也。”

——《桐桥倚棹录》

再说回游春,苏州游春有两个大日子,一个是清明节,一个叫牡丹市(也就是赏牡丹)。

苏州人游春,会坐着游船去虎丘,一路上的山塘路十分热闹,七里山塘上,全是店铺全是做买卖的,古人开着船一路玩一路买东西,好不快活。

等到了黄昏时节,人们游玩累了,准备起航返程的时候,花农们就坐着小船到这些大游船前,兜售他们自己做的鲜花工艺品。这些花农家的卖花女儿们,把各种很美的鲜花装饰品,递到大船上,大船上的人把钱送下来,这叫卖花钱。

回到了苏州城门外后,人们就要上岸改坐轿子回家,把花篮、鲜花工艺品挂吊到轿子上头,就这样,把花光和春光带回家里。

这些芬芳艳丽的花篮,人们会在家中吊挂起来。

装了鱼缸的花篮吊在半空,人们一抬头就能看到花篮中间有鱼影在游动。而装了玻璃油灯缸的灯花篮,到了夜晚,人们把灯点亮,点点灯光从散发着香气的花篮当中泄出,微风吹过,花篮缓缓地晃动。

从春游到采花、编制花篮,这是只有中国古人才能想到的诗意和浪漫。

看完古人游春赏花的种种玩法,我们会发现,赏花插花并不需要被冠以“高端”之名。

古代的花农们把插花变成了很可爱的商品,而游人则把把鲜花当做家中的美好摆设,把精致化成日常,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审美智慧。

参考资料:

[1]B站

孟晖说古时风雅

[2]《美人图》,孟晖著,年4月,中信出版集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