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步真丨白居易与洞庭湖的那次洪灾

2023/1/22 来源:不详

白居易与洞庭湖

张步真

网络世界千姿百态,我写作是用电脑,但归根结底属于“老古董”式的人物,平时最喜欢看点闲书。前些日子,读岳阳市政协编撰、岳麓书社出版的《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载:“长庆二年(公元)七月,长江倒灌,湖区大灾。”这几天读《白居易传》。这真是巧了,白居易从京城长安赴任杭州刺史,途径洞庭湖时,与正在发生的特大洪灾撞了个正着!诗人困在船码头,目睹了这场洪水,竟然不想去杭州当那个太守了,愿意留下来做洞庭湖的水利官员,或者,在岳州当个管理户籍田亩的司徒(民政)官。

这当然是诗人一时的激情。

白居易的正式身份是国家公务员,写诗属于业余。因为长时间在朝廷任职,他发现“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常乐里偶题》)。”为争权夺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他年轻时就立下“穷独达济”的志向,与其困在泥潭无法突围,不如下去做点实际工作。于是请求外放,朝廷就将他派任杭州。他出发的路线是乘坐官船,经由汉水,转道长江,到达洞庭湖已是七月末梢了。此时,洞庭湖暴雨成灾。

洞庭湖洪水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在农历六七月间,青藏高原雪山融化,雪水成河;又因受高压气流的影响,上游暴雨不停,雪水和降雨汇集到长江而形成洪水。长江的洪水有个特点,浪峰看似不高,流量却很大,迁延的时间也很长,多至一月有余。这期间,正是湖南的梅雨季节,境内湘、资、沅、澧四条河流,积蓄了大量的雨水,奔腾呼啸而至洞庭。八百里洞庭湖内的区间径流,此刻也是汪洋一片。这三股洪水于是在洞庭湖形成顶托。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非是说黄河落差大,水流湍急。而在洞庭湖,那汹涌澎湃的洪水,不仅是从天穹顶上倾泻而来,还从地底下冲天冒出来。超量的积水潴留在洞庭湖,无法外泄。天上的乌云压得很低,天与大地之间,好像只留下了一条窄窄的隙缝。就在这个隙缝里,风在呼啸,水在奔腾。冲天的巨浪互相冲撞,互相挤压,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可吞噬一切的漩涡,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简直要把天穹彻底搅翻!白居易来到这里的时候,恰逢洞庭湖遭遇最要命的险情。长期生活在北方的诗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仗,他惊呼:“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他乘坐的那条船,就这样被直逼到洞庭湖边的石壁前。

白居易被困在船上,很是焦躁,他急着要去杭州走马上任。然而,连日暴雨,洪水不仅没有消退,还时时看涨,着急也没用。于是,他有时去岸上观水,有时与百姓闲聊。这样,他对洞庭湖就有了更多的发现。最初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延绵不绝的河滩,广袤无垠的芦苇荡。如此复杂的地形,使情势变得更加严峻。他亲眼见到一条大堤被洪水冲垮,瞬息之间,凡有阻塞之处,无不拔木破石而过。堤内霎时一片汪洋,农作物被毁,房屋被淹,百姓纷纷驾着小船逃命,有的被洪水卷走,尸首无处可寻。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啊!

久日流连洞庭,白居易还发现,狂风暴雨,洪水猛烈,真正给百姓带来危害的却是堤防垮塌。那么,大堤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原来土筑的大堤本身不牢固。老百姓告诉他:大堤底部,有鱼蛇打洞。如果外湖水压太大,就会造成管涌,大堤瞬间土崩瓦解。灭顶之灾是顷刻之间的事!白居易估计,洞庭的水患,大禹治理过。现在的堤防,可能还是大禹时代留下的基础,那么,大禹为什么不彻底治好呢?可能是百姓没有认识到洪水的危害程度。那时洞庭一带是苗人聚居的地方,苗人依仗天险,以为不要紧,老百姓不愿干,大禹也没有办法啊。

此外,洞庭湖境内的湖汊河港不畅,堤内积水流不出去,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白居易觉得,水流大地,好比身上的血脉,阻滞就会生疽,医生常用针砭的方法治疗。于是他想,加固外堤,疏通堤内水网,保持畅通,肯定能够提高抵御洪灾的能力。

当然,白居易只不过是一位匆匆路过的旅客,对于洞庭湖的水患,他也没有作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不可能提出什么万全之策。但他对湖区人民的生存状况表示深切的同情,希望浩瀚的洞庭湖不再有水患之忧。在湖边的船舱里,他写下了一首四十四行的长诗《自蜀江到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详细记述了他被阻隔洞庭,遭遇滔天洪水的经历,百姓的苦难,他的见闻和思考。末后,他对洞庭湖寄予最美好的祝愿: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就洞庭湖而言,它太需要一位大禹式的人物了,应当由这样的人物来做大唐的水利官,领导百姓根治水患。也许,白居易本人就是担任“水官伯(水利局长)”的最佳人选,因为他对水患的治理已经胸有成竹。那就是:像心灵手巧的姑娘剪纸那样疏导内湖河汊,像能工巧匠裁绢一样开通壅塞;堵住大堤渗漏,踏平蛇穴鳖洞,把洞庭龙宫变成良田。这样,可为百万户居民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他说,到那时,我也不会离开你们,愿意在这里落户,做一个小小的司徒官(民政局长),为你们管理田亩户籍!

据称,自周、秦汉至今,洞庭湖有记载洪灾,前期平均八十年一次。因为气候逐渐变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洪灾的频率越来越高。至近代,大约五年一次。白居易写的这首长诗,真实记录了洞庭湖水灾的危害,反映了湖区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人们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水利专家说,白居易的治水思路到现在也不过时。而他的诗作,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地描绘洞庭水患、唯一在洪灾现场写成,也是迄今为止,对滔滔洪水描写得最直观最逼真的诗篇!且不说白居易“兼济之志”的人生理想,只说他作为诗人,接地气,察民情,“以诗补察时政,以歌泄导人情(《与元九书》)。”其作品就值得后世谦恭一读!

这场洪灾让白居易铭心刻骨。当洪水稍退,他离开洞庭,到达杭州,那里的情形却恰恰相反,杭州正闹旱灾呢!这时,太守白居易是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他突破重重阻力,坚持在西湖筑一道堤,雨季关闸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堤”,又叫“白公堤”。三年后,他调任苏州刺史,那里是水城,在虎丘,由于河道淤泥阻滞,每逢大雨,涝渍成灾。他觉得事不宜迟,于是发动百姓,清淤挖泥,拓展大堤。后来,那堤也被人们誉为“白堤”。退休后,他回到洛阳老家,发现家门前的河道怪石林立,木船过往,常常搁浅翻船。他毅然变卖家产,又四处募捐,主导疏通河道。竣工后不到两年,白居易就与世长辞了。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对水的膜拜、敬畏和虔诚,让人肃然起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