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生的阐提成佛说,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2024/10/2 来源:不详

宋文帝元嘉五年,有一个僧人来到虎丘。他把地上的石头竖起来,对着石头讲解他的见解,讲得非常投入,好像这些石头也能听懂他说话。讲到最后,他问石头:“我刚才所讲,和佛陀之心是否契合呢?”这时所有的石头竟像有了生命一样,一齐点头。

这个神奇故事中的僧人,就是道生,也称竺道生。道生俗姓魏,原籍矩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寓居彭城,因为少年时期跟随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他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十五岁就能登台讲经。

东晋安帝隆安年间,道生到庐山向慧远问学,请教毗县学说,前后住了七年。后秦姚兴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后,道生又于公元年远赴长安,拜罗什为师,学习般若空观思想,还协助罗什翻译了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

当时罗什的优秀弟子很多,有“四圣”、“八俊”、“十哲”之称,道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学习了几年后,约在宋文帝义熙四年(公元年),道生从长安回到南方,住在建康的青园寺。

道生往来南北,拜师学法,但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很有自己的想与一般的“守文之徒”不同。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他提出了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佛性本有、法身无色、佛无净土等观点。

面对这些经书上闻所未闻的观点,保守的佛教界大为震惊,群情大哗,把他赶出建康。道生只好来到虎丘,他仍想传播自己的思想,没有听众就“聚石为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传说。

说到道生竖石点头的故事,还要从法显说起。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法显与佛陀跋陀罗翻译出了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般泥洹经第一部分,经中说,除了阐提人外,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佛性是指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也就是成佛的根本前提。什么是一阐提人呢?涅槃经梵行品中说:“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

一阐提人就是完全没有善根、不学习一切善法、不信因果、不信业报、执着于各种欲望的人。按照大般泥洹经第一部分的说法,一切人都有理性,只除了这种人,不具备佛性,不可能成佛。

但道生经过仔细思考,“洞入幽微,得出了与经文上有出入的结论认为“一阐提人有佛性”。他指出,佛性是众生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即我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是大乘佛教讲的诸法实相、法性、法身在众生中的体现,所以众生都能成佛。

一阐提人也是众生之一,那么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而经中之所以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认为,这是因为印度传来的经书不完整:“此乃经来未尽耳”。

在这里,道生将般若无我学说和涅槃佛性学说结合在这一起,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一次新发展。此时佛教界,对印度的佛经是一种非常迷信的态度,不能容许有不同看法。

所以道生的观点一出,无异于犯上作乱,佛教界一致以“邪说”为由将道生逐出了建康。但道生很坚定,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

他发誓说,如果他的这个观点不合经义,立即现世得到报应;如果不违经义,与实相符契,那么将来自己死时会坐在狮子座上:“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现身恶报。实契佛心,愿舍命时据狮子座”。

他来到虎丘,聚石为徒,向它们宣说“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传说群石为之点头,也认为他的言论是合乎佛法的。

不久,昙无谶翻译出的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从北方传入了建康,这个译本比法显的大般泥洹经更为完整,补充了原来缺失的后半部分。人们发现在这后半部分竟然就是认为“一阐提人有佛性”。

有了佛经为证,建康佛教人土才相信道生是正确的,佩服他远见卓识,“孤明先发,独见忤众”。道生去世时,正在庐山给僧众讲涅槃经,讲完就在座位上坐化了,印证了他当年“舍命时据狮子座”的誓言。

有了道生,南朝的涅槃学从此盛行流传。从南朝宋初以后,南方出了不少以讲涅槃经闻名的涅槃师,包括道生的弟子一系的宝林、法宝、道猷、道慈、僧瑾、法瑷等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