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馆陶的清代大诗人张问陶,影响力究竟

2023/1/1 来源:不详

“虮虱生来亦帝臣,陶山常恐是前身。”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年6月26日),正值康、乾盛世。麦后的两场大雨,使馆陶县西卫运河水形成了大流,时张顾鉴来馆陶任知县(兼署冠县事)已四年有余,这几天正忙于麦后卫河的堤防巡查和税赋,无暇顾及其他,他知道居官在馆陶,夏季河水出漕后巡查河堤防止河水泛滥是县令的头等大事。

在离卫运河不远的馆陶县衙(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后院静悄悄的一片喜气。侍女脚步匆匆的忙里忙外,按照接生婆的要求,备这备那——夫人已快生产,老爷在外巡查,抽不出身,一应家下事务,全托付手下料理。时间不长,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和着卫运河的阵阵涛声,传遍了县衙内外——夫人产下一子。手下人大喜,派人急报正在河堤巡查的张顾鉴。四十六岁的张顾鉴说一声:知道了,继续和僚属去忙他的事务了。此前,张顾鉴已有一子,取名张问安,“问”是辈分,二儿子因出生在馆陶,当地还有陶山,就叫张问陶了。张问陶是日后名扬华夏、冠盖蜀中的大诗人、进士出身,山东莱州知府。

张问陶,字仲冶,柳门,东祖等,号船山,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诗人、书画家。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年)年二十七岁时,千里跋涉,在京都考中第三甲五十五名进士,以后钦点翰林院,命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顺天乡试同考官,掌贵州道监察御史,署浙江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朝议大夫。在他四十七岁那年外放山东莱州任知府,年余即辞官。

若以个人生平的成就而论,张问陶在京师朝中或外放山东莱州为官,虽然是个敢为民请命、关心民间疾苦的清正廉洁的官员,但他居官远不如他的为诗为文的成就突出。据记载,少年的船山在馆陶,深受齐鲁燕赵文化的启蒙和影响,长得聪明乖巧,唐诗宋词过目成诵,后随父到湖北均州后“十岁能诗”。以后他考功名,为父兄持家,在公务繁忙之余,创作了余首诗歌,经他本人删汰,现今存世的有余首。其诗当时和后来流播海内外,当时朝鲜、日本奉使来中国朝廷者,皆以得其诗为荣,享有“青莲再世”、“太白少陵复出”之美誉。有《船山诗草》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传世。在清代的诗论和创作中,张船山专主“性灵”,反对模拟,独出新意,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成为清“性灵派”的后期代表,与袁枚、赵翼组成清·乾嘉诗坛上“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诗如此,书画方面,张问陶也堪称大家,至今传世已成书画珍品,是当时及后世为社会而艺术的杰出艺术家。

张问陶51年的短暂人生,在清一代诗歌上的成就是非凡的,他不但是“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名震华夏的大诗人。张问陶一生南船北马,生活坎坷,足迹半人寰,诗友遍天下,他的诗作和名气,二百多年来,在史籍上和人们的口碑中流传。他不但在四川成都及遂宁故乡,就是在我们山东、河北的齐鲁燕赵大地上,他的诗名和人格故事也在流传。近年出版的地方编年史《邯郸历史大事编年》清代条目的页就这样记载:“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年)甲申,五月二十七日,张问陶生于馆陶。时其父张顾鉴任山东馆陶令。问陶(-)字仲冶,号船山,祖籍四川遂宁,乾隆年间进士,官至莱州知府。张诗主张抒写性灵,反对摹拟,为“性灵派”诗人。又工书画,书法刚劲,著有《船山诗文集》。”这段不长的记述,载明了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生平中,为文居官和在齐鲁燕赵一带的影响。

关于张问陶的家世渊源、生身故地、其祖上居官为文的成就等方面,在前文介绍其父张顾鉴,其兄张问安的人生履历中,已多有涉及,此篇则侧重介绍性灵派的诗歌特点以及沿着他的人生轨道,逐一展现性灵派大家张问陶的诗风诗魂,以飨读者和广大诗歌爱好者。

何为清代诗坛的“性灵派”。

我们知道,综观中华大地的诗歌史,无疑,唐诗宋词是从古至今无法超越的两座高峰。在以后的元(—年),明(-年)时期,因袭唐诗成风,而且由于战乱,改朝换代及文化上的原因,中国的诗坛歌廊再也没有出现高峰。一直到清朝的“康乾嘉”(—年)盛世,由于国家的统一强盛,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融洽交流,先后出现了以袁枚、赵翼、洪亮吉、张问陶等诗家为代表的、活跃在中国的文坛诗界“性灵派”诗家群落。

张问陶没有留下论诗专著和专文,他的诗歌理论和文艺主张散见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其中《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可见他的主张和心路。按照流行的观点和公认的主张,所谓“性灵”诗,即反对规唐模宋,主张诗歌创作要自写性灵,绝去依傍,独立创新,写真写情。“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袁、赵、张的主张是有进步意义的。张问陶诗:“一步离身已换形/不应空守握奇经/五花八陈因人妙/也似谈经主性灵。”以及他诗中的:“笔墨无功性灵出,一痕花影一痕秋”,“同无清白眼,各有性灵诗”等语句,显示了张问陶的个性特征。

张问陶首先主张诗歌应该抒发作者的真性实感,从情出发,反对无病呻吟:“下笔先嫌趣不真,诗人原是有情人。”“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主张诗中有我,为文生情,而不是矫揉造作:“本无作诗心/对酒偶成句/不醉诗不来/既醉诗已去。”说明张氏写诗是兴之所即,情之所致。这与中国的“诗言志”是一脉相承的:“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下落将军。”抒写性情,流露真情,这才是诗,才是真正的好诗。还是用张问陶两首诗来作为此段前的结语,其一:“胸中成见尽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钉餖古人书。”(《论诗十二绝句》)其二:“文章体制本天生/只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

关于清代大诗人张问陶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不是这一篇短文所能涵盖的。此不多论及。下文将试通过张问陶的诗歌,来截取他生命的几个横断面,沿着他的人生履痕来探索他丰富的心灵世界。

张问陶的童年趣事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他从小受到齐鲁燕赵文化的熏陶则是有案可查的。他虽祖籍四川遂宁,但他高祖张鹏翮曾官兖州知府,祖父张勤望官登州知府,父张顾鉴官馆陶、冠县知县,又因生母周氏为山东即墨人,所以他成年后,言必称山东,把山东作为第二故乡。他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诗中,处处闪现齐、鲁、燕、赵文化的启蒙和影响;闪现着“陶山风骨,卫水流韵”的诸多元素。他写诗主性灵、抒情写真;为官则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耿直从事,他的血液中,流淌着齐、鲁、燕、赵文化的特质。他言必称馆陶、称山东,在《咏怀旧游》一诗中他写道:“虮虱生来亦帝臣,陶山常恐是前身。”在自注中写道:“余生于山东馆陶。”可见他对出生过唐名相魏徵的古馆陶印象之深。因此他的朋友记载张问陶:“遇山东居官者,每称同乡。”其父为他取名问陶,也是示其不忘出生地。

张问陶随父母离馆陶去湖北均州,年已六岁。他十岁居湖北荆门直隶州时,即能作诗。《船山诗草》中记载的第一篇诗作是他十五岁时,父亲去云南开化任知府,他年少气盛,写出第一首诗《壮志》,内有:“三十立功名”、“英雄死亦足”、“人生不得志,天地皆拳曲”、“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朔指西汉时向汉武帝自荐的东方朔)等句,这充分流露出他才华横溢,志向恢弘的少年之态。

张顾鉴抵云南开化不久,因有人告他在湖北荆门知州任内,过分宽厚,造成判案过宽“失出”,而被议离任。又得软脚病,故留云南五年,又不能回湖北汉阳和妻儿团聚。虽然张家几世为官,但世代清贫,食皇帝俸禄,更不多取一粟。当父亲在云南去官,没有了生活来源,五年多的时间,张问安、张问陶和母亲等一家8口闲居湖北汉阳:“八口饥寒,至一日一粥且不继”“恒数日不举火”的地步。

生活的艰难,使张问陶受到了磨练,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知,十五岁以后他创作了大量有感而发的诗篇。十六岁作《梅》、《望远山等》等,十八岁作《汉上暮春》。十九岁,因生活困难,南下潇湖贷粟,作诗:“长身饥鹤毛羽修/客心茫茫增百忧/破釜生鱼实无火/贷粟且谒监河候。”“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天与无根蒂/人谁是稻梁。”

张问陶二十一岁时离开汉阳第一次去北京,结束了十多年的困顿生活,他渴望建功立业,在《春日感怀》诗中,他写到:“狂到杜陵甘作客/穷如东野例工诗/人间少壮无多日/莫待秋霜染鬓丝。”是年问陶在京和出身名门望族的周氏结婚。二十二岁时出京第一次回四川遂宁老家。

历时八个月,张问陶和父母、兄嫂妻女同归遂宁,写《初归遂宁作》:“北马南船笑此身/归来已是廿年人/敝庐乍到翻疑客/破砚相随不救贫/风露惊心怜病鹤/关河回首叹劳薪/高堂秉烛团栾夜/剩脱乌衣付酒缗。”船山“家风五世耐清贫”,诗中载全家回遂宁,为了吃一顿团圆饭,还拿衣服送到典当铺去抵借现钱。

以后张问陶三赴京师应试,七求功名,一直到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土。在朝中为官,不管是钦点翰林,还是任监察御史,公务之余写了大量诗篇,其中《题孙渊如前辈雨粟楼诗》赞扬了孙渊如,也表达了自己认识和见解:“大声疑卷怒涛来/愈我头风一卷开/直使天惊真快事/能遭人骂是奇才异书读尽仇秦政/凡马搜空爱郭隗/十二琼楼无定所/神仙何必住蓬莱。”

张问陶一直到四十七岁时(年)经吏部铨选,授山东莱州府知府,七月二十七日到热河行宫陛辞请训,九月二十日出都赴任。因高祖、祖父、父亲均曾在山东为官,自己又出生在馆陶县衙,故他在《出都留别旧雨》中云:“一门四世宦山东/曾为趋庭念祖风/生小齐人惯齐语/此方原在梦魂中。”可见船山出任莱州知府,雄心勃勃想继承祖风,干出一番有功于人民的事业。

但他到莱州仅一年多,因莱州遭灾,他为民众请赈,几次到济南未果,渐渐和上官不协。后多次到济南陈情,但上宪大吏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灾情无法解救,船山为此坐卧不宁,忧愤成疾,到嘉庆十六年岁末,张船山四十八岁时,他以称病为由,愤然辞官:“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仙名虚挂蓬壶籍/郎署还歌獬豸冠/海国浮踪双鬓改/郡楼春梦五更寒/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因老家已无田产房屋,他的好友诗朋均在江浙,苏州的山水风光和文化氛围令船山神往,因此他决心去苏州。离莱州时作诗:“角巾西笑赋还乡/佳句依然在锦囊/野鸟一声呼晓梦/林花五色绣春光/鱼龙怪幻洪涛远/车马平安古道长/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振旧诗狂”,可见船山对清朝官场的厌恶和与之决裂的感情。他沿运河泛舟南去,一路作诗,于是年四月来到苏州。犹如久羁禁苑中的白鹭,终于飞到了青山绿水之间,张问陶在宦海沉浮的郁闷,为之一扫而空,从莱州到苏州两个多月,沿途作诗七十多首。他也依然惦记着苦难中的莱州百姓,他在《寄莱人》诗中写到:“飘摇退鹢情虽隐/散漫哀鸿事可伤/辽左流民安堵未/归人犹自滞金阊。”

张问陶居官清廉,一生多处在忧衣虑食的贫困中,虽然当了京官,出守莱州,但并未能因此而改变他的穷困处境,到苏州后,更是贫病交加,其生活来源主要靠卖字画、藏书和亲友周济。期间,船山游扬州、常州、瓜州渡等处,与诗友唱和,诗兴大发,但终因病人膏肓,年4月23日,张船山因恶性疟疾发作,病逝于苏州虎丘寓所,终年51岁。安葬于苏州玄墓山,一代诗才,英年早逝。

张问陶51年的人生虽然短暂,但诗才勃发,留下了近四千首脍炙人口的“性灵”诗作。其人生感悟诗,山水诗,田园诗,节奏明快,写真写情,毫无滞涩朦胧之态,在清代诗坛和袁枚、赵翼创“性灵”诗风。他们的诗作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进步倾向。反对封建,追求民主,发挥个性,无疑是有他的进步意义的。

二百多年来,张问陶的诗作越来越受到方家的重视和欢迎。我们党的毛泽东主席、江泽民总书记也十分喜爱张船山的诗作。据记载:年3月29日,结束了“成都会议”的毛泽东,乘“江峡”轮顺江东下,考察三峡,来圆他那:“高峡出平湖”的伟入梦。“江峡”轮进入巫峡,只见江两边青壁万仞,深谷千壑,引起了领袖诗人的极大兴趣。在谈到巫山十二峰时,毛泽东问:在巫峡里到底有多少像十二峰这样的奇峰?导游一时回答不出,陪同毛泽东的四川学者任白戈说:“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早在《巫峡》一诗中解答了这个问题,说:‘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毛泽东连连赞叹:张船山回答得十分巧妙。可见诗家的心仪是相通的。

同样,在船山29岁与兄同游嘉定(今四川乐山)时作《嘉定舟中》二首。此二首是描写嘉州山水的名作,二百年来广为传诵。年4月2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乐山,游江观大佛,陪同游览乐山的文管局长徐成春背诵其一:“凌云两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江泽民得悉为张问陶大作,拿出本和笔逐句记下,即席背诵,流连山水,击节叹赏:“写绝了!”

年10月,四川省遂宁市(地级)政府召开“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笔者和刘士亭兄应邀参加。会中,诸多专家学者对清·乾、嘉时代的著名诗人、莱州知府,出生于馆陶的张问陶为人、为官、为诗、书、画作了全面的研讨,肯定了张问陶的家世,为官的清廉,以及为诗,在乾、嘉年“性员派”诗中与袁枚、洪亮吉、赵翼等人物中的地位,使笔者受益良多。

结束此文,笔者意犹未尽,限于篇幅就此打住。最后,把笔者赴四川时两首东施效颦的应景之作,权作结尾,以求赐教:

其一《越秦岭》:车行一夜,10月22日横穿秦岭。雨后初晴,山色苍茫,红叶似火,一派深秋景色,锦山秀水均可入画。面对车窗外美景,成数句以记之:“雨后绝壁拢雾霭/苍树红叶破峰开/谁道山中少人家/岭后炊烟扑面来。”

其二《向遂宁》:“友朋相约初入川/蜀中幸会实有缘/天命之年说天府/心诚何惧蜀道难/船山脚下忆船山/有清一代蜀称冠/陶山有幸育英才/无愧齐鲁连遂园。”

本文选自《卫运河沧桑》,作者刘清月,文化学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