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小学课本里郭守敬主持修建人工运河
2022/8/24 来源:不详位于东皇城根遗址公园西侧的玉河近来水波粼粼、鱼儿游弋,傍晚华灯初上时,碧波荡漾的玉河又会被一组组彩色喷泉装点得如梦如幻、绚丽斑斓,不仅附近的居民常来纳凉,还有不少游人前来观光。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玉河四号桥和五号桥之间的河岸边矗立的一幅《京杭大运河风物图》,这组长达百余米的浮雕长卷,以高浮雕的艺术手法,将大运河沿线的重要风光景物一一呈现,使得玉河美景又平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然而,这组浮雕的文字却有两处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其一是在开篇处说“通惠河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众所周知,连小学生课本里都写着通惠河是由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人工运河,“通惠河”的名字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给起的;其二是在介绍虎丘时,将“被其子夫差埋葬在这里”的吴王阖闾误写成了吴王诸樊……
通惠河不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
而是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通惠河不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
玉河又称御河,是元大都的漕运河道,元代始称通惠河,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明代改叫玉河。明朝以后,由于缺水等原因,玉河的漕运功能渐渐消失,年后河道淤塞河水渐涸,年河道被改为暗沟彻底填埋,上面陆续盖满了房子。年初,随着玉河南区(平安大街至北河沿段)考古发掘逐渐完成,余岁的玉河得以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作为玉河景观的一大亮点,采用高浮雕手法精雕细琢而成的《京杭大运河风物图》,从北京白浮泉发源,直到杭州钱塘江入海,描绘了这条长达1余公里的人工运河沿途所经京、津、冀、鲁、苏、浙等六省市诸多的历史名镇及风光景物。这组浮雕分为七块,第一块浮雕的内容从大运河水源头白浮泉开始,内容包括万宁桥、玉河、大通桥、东便门、通惠河、八里桥;第二块浮雕的内容是通州古城、燃灯塔、皇木厂、张家湾城;第三块是三岔河口、舟集三沽、天后宫、天津古城、杨柳青;第四块是沧州、德州城、临清舍利砖塔、微山湖、徐州、扬州文峰塔、瓜洲古渡、金山寺、镇江;第五块是常州、无锡、鼋头渚、苏州、虎丘、盘门;第六块是寒山寺、烟雨楼、嘉兴三塔;第七块是武林门、杭州城、灵隐寺、西湖、玉皇山、六和塔、钱塘江。令人遗憾的是,《京杭大运河风物图》开篇的第一块就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通惠河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属于北运河支流,也称作‘高梁河’,因水从高高的梁山南侧流下而名。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至积水潭,经玉河向南引入运粮河,直达通州,建闸七处称‘闸河’,后忽必烈赐名‘通惠河’。”除了第一句“通惠河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大错特错外,这段寥寥80余字的通惠河“说明”,涉及到“北运河”、“高梁河”、“玉河”、“运粮河”、“闸河”五条河流的名字,这五条河流究竟与通惠河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却让人一头雾水。
通惠河是由元代都水监郭守敬奉诏,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年)开始主持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引白浮泉水,西折南转,汇玉泉、一亩泉诸水于瓮山泊(今昆明湖),后经高梁河注入积水潭,再由积水潭东南口引水,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粱河。《元史》称:“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翁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这条运河于至元三十年(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此即《元史·列传·卷五十一》记载的:“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使得江南的船只可以直接抵达大都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
现在的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千米。但据明代史料记载,一般把由玉泉山至大通桥一段称为玉河;由大通桥至通州的一段称为通惠河,又称大通河。明永乐年间重建北京城,水系改变,通惠河改名为玉河,漕运功能消失。明宣德七年(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统,正统三年(年)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在清代史料中,大多是将玉泉山至大通桥的一段称为玉河或御河。
“被其子夫差埋葬”在虎丘的不是诸樊
而是吴王诸樊的儿子阖闾
在《京杭大运河风物图》中,介绍虎丘的文字是这样写的:“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阊门之外,虽不高而小但裂崖断壁颇有雄拔之势。东周灵王12年吴王诸樊将王都自无锡迁来姑苏,死后被其子夫差埋葬在这里,三天后见一只白虎踞在山上,才名虎丘。”从“吴王诸樊将王都自无锡迁来姑苏,死后被其子夫差埋葬在这里”这句话来看,无疑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理解:吴王诸樊的儿子是夫差,诸樊死后被夫差埋葬在了虎丘。其实,埋在了虎丘的并非诸樊。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是苏州西山之余脉。相传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海边的一个小岛,后来海陆变迁成为一座小山,故初名海涌山。关于虎丘之名的由来,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檇(zuì)李之战中,不慎受伤而亡,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当时夫差征调了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由此,“海涌山”被改名为虎丘山。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虎丘是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皇帝亦称:“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诸樊无关。
如果按《史记》的说法,被夫差埋葬在虎丘的是吴王阖闾,那么诸樊又是谁呢?其实,诸樊是阖闾的父亲、夫差的爷爷。诸樊、阖闾、夫差是祖孙三代吴王。周灵王12年(公元前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诸樊将国都南迁至姑苏即今天的苏州。公元前年,诸樊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时年48岁。王位兄终弟及,诸樊之弟余祭继承王位,在位4年。公元前年,余祭之弟余眛继承王位,在位17年。公元前年,吴王余眜去世,王位父死子继,余眜之子僚继位吴王,在位12年。公元前年,吴王僚被其堂兄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伪装上菜,将鱼送至吴王僚前,突然从鱼腹中取出匕首,38岁的吴王僚当场毙命。公元前年,公子光取代吴王僚即位,公子光即诸樊之子吴王阖闾,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在位19年。公元前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檇李之战中,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春秋左传》记载,阖闾是在从檇李还师的路上:“卒于陉,去檇李七里”。传说阖闾墓位于虎丘剑池之下,因入葬时夫差把其父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作为殉葬品埋在墓中,故名“剑池”。阖闾之子夫差是末代吴王,公元前年即位。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吴国灭亡,夫差拔剑自刎,时年55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曾这样描述吴史:“太伯作吴,高让雄图。周章受国,别封於虞。寿梦初霸,始用兵车。三子递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惭伍胥。”
虎丘是苏州的著名历史遗迹,但虎丘和京杭大运河能联系在一起,则缘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唐敬宗宝历元年(年),在苏州担任刺史的白居易组织百姓凿河筑路,在虎丘山前开通了一条与京杭大运河贯通相连的人工河即山塘河,河长约七里,故有“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说。
(原标题:通惠河是“自然河流”吗)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戚宝梓